可是現在即使最優質的礦石,煉出來的也不是流動的液體,而且像稀粥那樣的半液體,所以需要反復捶打,將里面的雜質弄出來,百煉成鋼。
而且要知道,華夏出海的代表商品就是絲綢、瓷器,現在絲綢有了,瓷器無法煉成,就是因為煉制瓷器需要很高的溫度,現今無法達到。
她掉牙了!
劉瑤以前看紀錄片,說燒瓷需要高溫,而玻璃就沒有固定的熔點,它的熔點范圍很大,窖溫幾百就能實現,甚至有人覺得,在常溫下塑性的玻璃也是流動的,不過因為粘性很高,流行很慢。
而窯溫肯定是要提升的,不止用于玻璃、瓷器,還有各種鐵器,煉鐵、煉鋼……這些都需要合適的高溫窯爐。
在提升窯爐時,先解決煤的問題。
都知道現代煉鐵用的是用焦爐出來的焦炭。
沒有焦化過的煤很難達到高溫。
現在這時期煤已經用于煉鐵,甚至有的地方還知道弄成煤餅,只是用于大規模使用很少。
工官長拿著小本本,一邊記著,一邊不解:“長公主,焦炭怎么煉?還要給煤弄個焦爐嗎?”
原來石炭光是粉碎還不夠,還要進行加工,這點他沒想到。
劉瑤戳了戳臉,皺著眉頭,“我也不清楚,要不你先折騰,我想應該與木炭差不多,你看,木炭就比木頭耐燒。”
工官長點了點頭,謹記在心,決定學著用木炭的方法實驗一番。
對于窯爐,這種十分有技術性的東西,劉瑤就沒辦法了。
一個是要尋到較好的耐火材料,不能東西還沒有煉好,窯先燒塌了,至于如何能有高溫,學化學都知道,一是讓燃料充分燃燒,二是給窯爐保溫,鼓風機是一個方法,如何保持爐溫,她記得后來的高溫窯爐設計了所謂的蓄熱室。
而現在的原始煉鐵爐大部分是地爐,在土中挖一個坑洞,然后周圍用石頭堆砌,用木炭、煤等東西作為燃料,利用自然風力加熱弄碎的鐵礦石,得到類似海綿的生鐵,然后再倒進模子里,冷卻,然后進行反復捶打,完全不是劉瑤想象的將鐵溶成液體倒進模子里進行塑形。
劉瑤被子燕緊緊抱在懷里,小臉被窯爐的火烤的發紅。
雖然她想湊近看看,但是子燕擔心她傷到,兩只手臂如同鐵箍一半,壓根弄不開。
劉瑤憂愁地看著前面的地爐,好奇問道:“不能將爐子弄高些嗎?”
她記得高爐煉鐵更好,這樣才能更好送風,這樣貼地燒東西,空氣不好進啊。
負責看火的老工匠擦著額頭的汗,聲音有些沙啞,“爐子高了不好保溫,廢炭。”
劉瑤:……
萬事開頭難,要忙的東西很多。
經過劉瑤的提示,窯爐用上了焦炭,工匠大喜過望,他們發現使用焦炭的窯爐溫度更高,而且焦炭更為耐燒,原先粗鐵礦石經過煅燒只能變成海綿狀的生鐵因為溫度升高融化較為徹底,變成了更好的生鐵,當然生鐵太脆,要煉制成武器,還需要進行敲打煉制。
工官長迫不及待地向劉徹上報了這個好消息,劉徹高興不已,煉鐵技術提升,說明能煉出更好的武器。
雖然大漢的騎兵比不上匈奴騎兵,在武器這方面能夠補一下劣勢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