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不是路易莎奢侈,實際上她這樣已經算‘簡樸’的了。沒有條件的小貴族也就算了,像巴爾扎克伯爵這樣有錢的大貴族,包括主教一類的宗教貴族,還會往壁爐中傾倒香料。雖然這種情況下使用的香料不會是貴價的那種,但那依舊是‘香料’啊!
“小姐您瞧,這是這個月的,過幾天要用的。”路易莎看著壁爐里火苗跳躍,一時有些出神。還是侍女抱著一堆紡織品給她看,打斷了她縹緲無根的思緒。
路易莎回來時,房間里原本就有侍女領著地位稍高一些的女仆做針線活兒。這會兒立刻拿來給路易莎看,也是‘表功’。
“哦,是圍褲啊,收起來吧。”路易莎點點頭。
‘圍褲’就是這個時代女性的月事用品,樣式上面很容易讓人想到‘紙尿褲’——圍褲應該是一塊長方形的亞麻布。其中一頭緣邊折縫包邊一條窄布條,布條的長度要能輕松圍住腰部。布條縫好之后,就是將亞麻布像折尿布一樣折起來,用的時候,讓褶子聚在腿間,兩頭慢慢展開,像扇子一樣。
這時候縫了窄布條的一側在后腰,再將窄布條系緊在身前,亞麻布的另一頭也塞進這個窄布條固定帶里就好了。
另外,就和大多數近代、古代的衛生巾類物品一樣,這是要重復使用的,至少大多數普通人會重復使用。
這樣的‘圍褲’如果不和現代產品比,用是肯定能用的,亞麻布的吸水性也不錯。而且說實在的,哪怕21世紀了,全世界也多的是女性沒辦法使用衛生巾。依舊使用著幾百年前,甚至千年前女性祖先同樣的衛生用品。
今年年初路易莎初潮后,就稍微給改進了一下圍褲,改成了華夏近代用的‘yuejing帶’樣式。
而‘yuejing帶’簡單來說,就很像一個系帶內褲,一根帶子穿過中間窄窄‘口袋’兩頭的穿孔里,可以固定系在腰上。中間那個窄布口袋內是可以塞填充物的,現代社會主要是塞草紙、棉花什么的。更早以前,沒建國以前的近代社會,除了草紙、棉花,可能還有零成本的草木灰、苔蘚之類的。
相較于圍褲,yuejing帶給人的感覺貼合一些,能更有‘安全感’,另外這也更‘節約’。
路易莎固然不用節約這個,但此時的普通女性就很需要了——這些‘圍褲’因為是反復使用的,普通女性也不是用不起,可往往就是兩三條圍褲應付過一次yuejing(其實也有量不多的女性會不用圍褲,直接將羊毛塞進去,用法類似衛生棉條)。
這不奇怪,衣服還可以反復穿呢,可此時的普通人也就那幾件可以換。
總之,yuejing帶用料比圍褲節省多了,可以多準備一些。
再者,一些原本圍褲都置辦不上的底層女性,衛生帶算是填補了她們月事用品的空白……至于說這些女性之前沒有月事用品怎么辦,其實就是不管。
經血就那樣順著腿流下來固然會有一些不便,但對她們來說,生活中有比這大得多的困難,也就顧不上了……
大家也不會覺得路易莎讓人弄出來的‘yuejing帶’奇怪,此時有一種系帶式內褲,樣式就和yuejing帶很像——關于中世紀有沒有內褲這個問題,一直也是網傳話題了。有人覺得有,有人覺得沒有。
雖然穿內褲應該是很自然的事,可西方因為宗教影響,女性不穿褲子的說法由來已久。嗯,按照宗教經典里的說法,女人就該穿女人的衣服,男人就該穿男人的衣服。這里‘女人’的衣服單指的是裙子,男人的衣服單指的是褲子,內褲也算褲子。
事實上,一些此時的畫作也強調了這一點……路易莎就曾在一本手抄書里見過一幅插圖,上面男性光著身子,就戴了一條頭巾,手上還拿著紡紗工具。女性則是正在穿內褲的動作!這其實就是對男女顛倒的隱喻。
男性不穿內褲做女人的工作,女人則要穿上內褲,支撐門戶了!
至于外袍什么的,則在很長時間里沒有性別,去看中世紀中早期的繪畫作品和雕像就知道了,男人和女人的外衣差不多。
還有中世紀男性穿不穿內褲,嗯,是穿的。但和華夏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一樣,有開襠褲和合襠褲之爭……
以路易莎現在的親身經歷,只能說有的女性穿內褲,有的則不穿。除了yuejing期間穿的圍褲某種意義上可以視作特殊的內褲外,大部分女性是不穿內褲的。但也有極少部分女性,因為自身的選擇會在衣裙底下穿上內褲。
一方面,在長期的實踐中,未必沒有人對穿內褲更有利于健康有模糊的認知。另一方面,更實際的,有的女性是有騎馬需求的——如路易莎這樣的貴族女性,她們普遍騎馬。
而側鞍是在14世紀末才被發明出來的,至少現在路易莎沒見過。也就是說,她現在學騎馬和男人一樣,也是跨騎的。
而跨騎的話,雖然袍子也能隔開身體與馬鞍的直接接觸。但短時間‘散步式’地騎一會兒還好,如果是長途騎行,又或者快速騎行,那無論如何都是得穿內褲的。
那反正都違反不能穿褲子的禁令了,除不得不穿的情況外,別的時候也穿也就不足為奇了。
反正路易莎自己是穿內褲的(就是系帶式內庫),身邊也沒人對此多嘴多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