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好人,
卻不一定是好皇帝。
漢宣帝
漢宣帝看著天幕中出現的話,
不由心底一沉,
這正是為何他遲遲沒有立太子的原因,
劉奭是個好孩子,但……
劉奭臉色一白,
心幾乎要跳出嗓子眼,神跡之言何意?
【這句話到底是不是出于漢宣帝劉病已之口,
咱們還有待考究,暫不提這個,咱們一起來看看漢元帝劉奭帝王生涯。
首先看看他的政治班底,和漢武帝一樣,漢宣帝劉病已為漢元帝留下了輔政大臣,為了避免出現像霍光這般的權臣,輔政的班組一分為二。
一是以蕭望之、周堪二人為代表的儒家大臣,其中蕭望之還是漢元帝劉奭的太傅。
其二是以尚書仆射石顯和中書令弘恭二人為首的宦官集團。
兩個掌管尚書臺的宦官和三位顧命大臣互相制衡,當然了,還有一個隱形的外戚集團。】
屏幕上出現了三大集團。
【漢宣帝的本意是讓儒家集團和官宦集團相互制衡,大家也應該都聽過這個說法,漢元帝劉奭遵從儒家,但是最后儒家集團卻輸了,大家是否覺得矛盾?】
婧然這個問題一提出,正在整理史書的趙光美楞了。
“對呀,漢元帝不是支持儒家么,他怎么輸的??”趙光美從未從這個角度想問題。
“司馬光不說是漢元帝性情柔弱,缺乏主見么。”趙德芳道,雖然資治通鑒有大量的個人觀點,但是趙德芳覺的司馬光對漢元帝的評價還是挺對的。
【咱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從漢元帝的視角出發一起來看看儒家集團做了什么,咱們先說說儒家代表的蕭望之,了解一個人先了解他的事跡他的理念。
作為大儒,他治國的思想自然是儒家的“仁”,比如在漢宣帝當政期間,匈奴內亂,多數臣子提議趁此機會攻打匈奴,但是蕭望之認為作為君子不可趁火打劫。
在漢朝攻伐西羌期間,為了解決糧草問題,京兆尹張敝提議讓那些罪行輕的人可用糧食給自己贖罪,但是蕭望之又否定,他認為法不能變。
從這兩件事看,蕭望之的確是仁義,但是仁義中又帶著些不得變通。】
漢宣帝點頭,這也是為何他不提倡儒家治國,治國怎可理想話,儒家治國是仁義了,但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那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