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吐蕃在此次平反中沒出什么大力,但是唐德宗李適仍想履行契約,但是大臣李沁堅決反對。】
“聯合吐蕃?”李豫大吃一驚。
在李適的思想中,攘外必先安內,因此他一登基就對藩鎮節度使劍拔弩張。
【實際上唐德宗李適的想法一直是攘外必先安內,因此他登基后就和吐蕃簽訂了清水之盟。
并且因為在唐德宗李適還是太子的時候,在回紇受辱,因此唐德宗李適一直是親吐蕃遠回紇的政策。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李泌有理有據的勸說唐德宗李適,好在經歷了大難后的唐德宗李適不再一意孤行,同意了李泌的意見。
并且就在唐朝拒絕割讓不久后,便發生了平涼劫盟。】
李適的心口再次悶頓,他沒想到除了內憂還有外患。
他不但內憂沒做好,外亂竟然靠割讓土地,自己這個皇帝當的真失敗…
【既然說到了平涼劫盟,咱們就展開說說這場屈辱的外交。
公元786年,唐朝內部的戰亂終于平定,可是在同年八月,吐蕃卻對唐朝發起進攻,唐德宗李適立馬派出大將李晟、渾瑊率兵退敵。
但偏偏這個時候,淮西吳法超又發動了叛變,大唐面對內憂外患,唐德宗李適只能派出大臣李泌。
別看李泌是文臣,但有能力的人向來是能文能武,李泌順利平底了懷西之亂。】
宋
“大唐后期真的是太難了。”趙匡美感嘆,“內憂外患,根本不知先平定哪個。”
之前趙匡美一直覺的唐德宗是昏君,如今看他雖然決策上失誤了幾次,但是面對這樣的局面,根本不是普通君王能夠應對的。
趙匡美想了想,如此局面,怕不是只有唐太宗李世民還有自家大哥這樣的能帶兵打仗的皇帝才能解局。
“大哥,若換做是你,是不是能平定大唐之亂。”趙匡美問。
趙匡胤沉默不語,要知道重塑一個王朝可比重新建立一個王朝難的多。
【于此同時,李晟、馬燧、渾瑊眾大將也迅速扭轉了局勢
,吐蕃開始向大唐求和。
一直在西北的大將李晟、韓游知道吐蕃的德行,因此他們二人都覺得其中有詐。
但萬萬沒想到大將韓游病逝,而李晟和馬燧的意見不和,馬燧覺的可以接受吐蕃的求和,而李晟一直主張聯合回紇打擊吐蕃。
前面說過,唐德宗李適一直對回紇有怨念,因此他采納了馬燧的意見,同意和吐蕃講和,并且罷免了李晟的軍權。】
李豫不由的嘆氣,他這個兒子終究太小心眼,為君者怎能以自己的個人恩怨影響決斷。
李適聽此,又干脆利落的打了自己一個耳光,他下定決心,只要聽到自己犯錯便打自己一個耳光,以此銘記于心。
【此次唐德宗李適派出的代表是大將渾瑊,渾瑊臨行出發,李晟還講述了自己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