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天九年,夏。
朱以海拄著根龍杖在乾清殿里慢慢的走著,這根龍杖雖然憑添了幾分帝王的威嚴,卻也明白無誤的透露出皇帝的龍體欠安。
走了幾圈,朱以海重新回到御桉前,再次面對著那一桉的奏折。在幾年前,朱以海就已經把權力下放給太子,帝國所有奏折,原本都是直呈皇帝,特別是軍機重務,那更是在皇帝批閱前,所有人都無權看到的,連總理處的首席總理大臣,也只能看到奏折的封題,里面的內容必須先呈給皇帝御覽,一般事務,也是一份直接呈遞御前,一份交給內閣大學士們票擬,最后還是要交給皇帝批紅。
這是保障皇權無上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其中還有許多密折,從中樞到地方,從地方官員到軍隊將領等,獲得密折奏事資格的官員上千,內外上下文武各式奏報,只有皇帝知曉,君臣直接聯系,不得接過給太子一份,甚至給他處置大權。
皇帝西巡幾年,太子留守監國,帝國中樞才能一直正常運轉。
太子處置奏章,過后也會把正本送到朱以海這,以副本下發,甚至重大事務,還要先請示皇帝同意。
因此在外幾年,其實大明帝國的運轉情況,他了如指掌,只是漸漸的越來越多的放權給太子處置。
“國庫的錢存的太多了?!?/p>
太子花錢很克制,甚至有點節儉,太子平時表現的也十分節儉,從不搞排場,他西巡三年,這北京城變化挺大,甚至城南又往外擴建了一圈,但禁紫城和東宮都沒有怎么變過,只是給東西六宮的妃嬪、皇子公主們的住處,稍加修葺。
太子除了正式場合的那些禮服外,平時最常穿的是布衣,這布衣還都是由東宮的嬪妃們自己織出來的,連染色都沒有,飲食方面也很節儉,三菜一湯,一葷兩素,從不浪費。
這幾年朝廷雖說一直打仗,但打的仗還是賺錢的仗,其余開支里面,軍費是大頭,其次是官吏俸祿,然后是宮廷開支,這幾年軍費每年都維持在五千萬塊銀元左右,但預算兵部年年有節余,主要原因就是軍隊雖說各處開戰,但朝廷軍餉給的較厚,所以戰時軍餉并無多少添加,多的是軍事開支??沙⒉还苁菍θ毡镜能娛滦袆?,還是安南的殖民,基本上現在并沒有什么戰事,都進入殖民占領階段,而通過向殖民地征收的稅賦、商稅、關稅等,以及掠奪的戰爭資源,出售的土地、礦產等,反而是不小的收入。
這些收入抵消駐軍的開支等后,還有節余,特別是之前戰爭,打安南日本等打服,與他們簽訂了條約,并駐軍后,他們都向大明進行了賠款,另外每年還要給大明歲貢。
連緬甸那種窮鄉僻壤的地方,也因為在那里賣樹賣礦等,也收入不菲,加上軍隊將俘虜賣為奴隸等,軍費預算年年做,實際年年還賺錢,越打錢越多。
朝廷每年的裝備花費不少,可軍工產業如今非常發達,對外軍售賺的那是盆滿缽滿,賺的這筆錢補貼大明軍備開銷,綽綽有余。
就連朱以海在西域這幾年,滅葉爾羌,征服蒙古諸部等,軍隊調動了不少,但也不是一次性一二十萬推上去,而是分散各處,甚至糧草等多是就地補給的,各種賞賜、俸祿等,都做到了以戰養戰。
“有錢得花,不花都存在國庫里,就成了死錢,必須得讓錢流通起來,否則還會導致銀元流通不足,會導致通縮,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的?!?/p>
大明現在正常的稅賦收入達到兩億余元,相當于大明每個百姓貢獻了一塊銀元,實際上地稅和丁銀的占比逐年下降,不過幾千萬塊,更多的還是來自于工商稅、關稅、鹽茶煙酒糖等專稅。
這還不包括官營的手工業、和買、貿易等獲得的收益,這部份并不直接納入國庫中,也不包括皇家產業的收益,這些是皇室內庫收益。
這幾年不斷的對外移民開拓,開銷達到了很高水平,僅次于軍費開支,比官吏俸祿開支還高。
太子手里有很多錢,卻很謹慎的花錢。
所有錢都需要先制訂預算,然后審核,最后要嚴格按照預算使用,嚴禁隨意超支等情況,地方上按預算留存的稅賦錢款,也都是有嚴格使用條款,衙門辦公經費多少,地方經制吏、編外吏的俸祿,還有飯食銀,以及養廉銀、補貼福利等全都是要按嚴格規定執行的。
地方上要做什么額外的工程,那都得層層審批,不準隨便立項,既不準亂攤派百姓,也不得隨意向朝廷請拔款項。
錢袋子捂的緊,經濟環境較好,這錢越存越多。
一年國庫收入兩億,太子只花八千萬,還富余一億二,三年下來就節余三億六,幫朱以海償還之前發行的各種債券后,還剩下三億。
這還沒算上那些官營產業上繳的部份利潤,這些錢不在國庫,在工部、戶部兩大衙門的銀庫,也攢了一大筆了。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當家做主就得精打細算,這萬里江山,兩億子民,每天一醒來,開銷都是要幾十萬塊銀元啊。”
被召來的首席總理大臣、內閣首輔文安之面對皇帝的話,倒是很直接的認為節省點好,現在經濟好,不一定以后一直好。
朝廷這幾年開疆拓土不少地,也同樣擴建了不少軍隊,從駐防御營到省巡防營,再到屯鎮兵、驛鎮兵,甚至新增加的地方團練也一樣要增加開支的。
新開拓地也一樣增加了許多衙門,增加了許多官吏,多了許多辦公經費,全都是增加了后,就不會再減的常項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