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名女勇士前去打探消息,騎馬奔回,帶回敵人蹤跡。
“沙磧西北的薩里山下俄農河草場,有一支準噶爾人剛襲擊了一個牧地,那處牧場大約三十余戶,準噶爾人正在燒殺搶掠。”
塔娜道,“是不是察罕鄂博?”
“應當就是。”
趙老三身披綿甲,腰間一對燧發手銃,背上一桿重鳥銃,還挎了長刀短劍,甚至佩了一把小葉錘,懷里還有支千里鏡與懷表,裝備非常齊全,他牽著馬很耐心的在旁邊。
他懂蒙古話,知曉蒙古人習慣用顏色的數目來命名,比如察罕就是白色,喀喇就是黑色,阿克也跟察罕一樣是白色之意,阿克蘇、阿克賽、阿克阿里克等。
蒙古崇白,回鶻崇黑。
察罕鄂博,字面意思就是白色的堆子,也叫敖包。在草原上,茫茫一片,難以分辨方向位置,敖包是很重要的地理標識。以前蒙古人信薩滿,崇拜萬物為圣,成吉思汗的子孫有祭圣山的傳統,但許多地方沒山,于是便壘石為山,視之為神。
不少牧場,都會有牧民用土或石壘起的敖包,十分神圣,世襲傳頌。
就算如今蒙古大多改信藏傳佛教,崇信格魯派,但對敖包的祭山祈年卻沒變過。
察罕鄂博,既指薩里山下的那個白色敖包,也指在山下俄農河草場放牧的那群牧民。
“他們有多少人?”老三直接問。
“大約有千騎,人很多。”打探的女勇士回答。
老三與塔娜她們一營人馬,五百多騎,基本都是女人,只有老三帶著一隊十五人的瀚海男人。
敵人是他們一倍。
這仗不好打。
塔娜卻沒有半分猶豫的向營女首領道,“我愿帶本哨為前鋒。”
一個哨才一百多騎,可塔娜卻毫無畏懼。
“好,悄悄摸過去,你們哨打頭,我們后面跟上。”
老三見狀,只好請求跟前哨一起行動。
······
薩里山下,俄農河畔。
青青草原上,一支準噶爾騎兵襲擊了這里,三十幾戶牧民試圖抵抗被輕易擊敗。
勝利者在洗劫營地。
他們把抵抗的青壯男子俘虜,將他們剝的只剩下條短褲,然后拿牛皮索綁起來,不戴上木枷,這些為保衛家園的男人們,被勝利者宣布了命運,淪為準噶爾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