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門外。
諫院。
諫院旁邊的中書科年后被正式劃入諫院,成了諫院六科外的又一科。中書科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事。
相比起唐宋時中書舍人草詔的職權重要,明代的中書科其實沒啥實權。
大明的中書舍人甚至分為了五種,除了中書科中書舍人,還有直文華殿東房中書舍人、直武英殿中書舍人、內閣誥敕房中書舍人、內閣制敕房中書舍人等。
在如今紹天朝,中書科甚至直接被劃入諫院。
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寫誥敕,也就是官員的任免證書,在唐代稱告身。上面記載著官員品階、任官事跡等。在大明,誥敕除了用來任命官員,甚至還可以封贈官員先代、妻室和子孫,生者為封,死者為贈。
封贈一至五品官員白色紙繕寫,叫宣命。六品至九品官員以紅色紙繕寫,謂之敕牒。
誥敕的顏色、圖桉、質地等,甚至都有詳細嚴格的規定。
“大家都打起精神來,食堂已經殺了羊,還燉了雞湯。”
中書科有二十位中書舍人,還有一位掌印。舍人七品,掌印六品,比起諫院的六科,他們待遇多有不如,以前同在午門外,相鄰辦公,中書舍人和六科給事中品級一樣,結果人家現在六科給事中都是五品官了,掌印甚至是三品了,他們卻還是七品。
可他們畢竟是個清水衙門,寫寫誥敕又不是什么重要職事。
科里多數是些擅文詞書法后卻不太懂政務人情的進士呆子。
“印君,這一下子這么多誥敕要寫,這不要命嗎?”一名舍人忍不住抱怨,雖說是清水衙門,可非進士不為中書,這在中樞其實也是個挺重要的履歷,年輕進士進來以此做跳板還是不錯的。
中書科、詹事府、翰林院,都是這種清水衙門,但清而貴。
平時中書科倒也挺清閑,可誰能想到皇帝這次從中樞到地方,搞的這么多。
上千員官員掛職,無數官員借調。
那些還沒弄完,這現在又換閣,不僅換閣,從六部尚書到諫察兩院,然后通政司、大理寺等都換人,地方督撫、布按也幾乎是大換血。
中書科一下子就忙不過來了。
他們不僅得給這些官員們寫任命誥敕,甚至還得按制度,給符合條件的官員封贈先代、妻室和子孫,這工作量直接翻幾倍。
就二十個中書科中書舍人,一個人可能得寫上百甚至數百倍誥敕,還不能出差錯,確實任務繁重,尤其還得趕時間。
“事情辦好了,記功授賞,辦不好,可是要記入考核,甚至直接處罰的,接下來大家就直接住在中書科,吃住全在衙門,什么時候差事辦完了,什么時候方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