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青州,臨朐。
魯山腳下的小城,這座小城自漢武帝起便為臨朐縣治,原是土城墻,小而窄,在崇禎十三年改為磚石城墻加固。
小城山青水秀,彌河東繞,
朐山、粟山孤起平地猶如華表屹對,這里古往今來也是軍事要地,山東,直指時弊端,甚至對皇帝語氣也有些怨言。
這種作死行為,自然是惹來皇帝降怒,朝廷懲罰,所以最后被判交由魯王府囚禁看管。
而這其實正是朱老三爺爺故意為之,因為朝廷欠祿,他一家子要餓死了,現(xiàn)在罵皇帝幾句,又算不上謀反什么的,既不會殺頭,甚至都不用押送到鳳陽的宗室監(jiān)獄高墻囚禁,就關在濟南,交德王府看押。
但坐牢是有牢飯吃的。
朝廷不給祿米,我就帶一家子去吃牢飯。
不得不說,朱老三爺爺也是條漢子,腦子還很聰明。
但德王府也不愿意干,憑什么我們來養(yǎng)你們一家子?所以最后只關了老爺子,把他兒子等踢出去了。
等到朱老三父親年紀大些,按規(guī)矩要向朝廷請名,按規(guī)矩,得先向本藩的親郡王報備,然后由王府長史報請禮部和宗人府,最后賜名,賜名成功后,就會封爵,發(fā)祿。
比如朱老三爺爺是鎮(zhèn)國中尉,他爹賜名后,就該賜封輔國中尉,每年能向朝廷領三百石祿米,雖然不多,但如果真能領到,總還是能夠一家子生活的。
就算打打折,拖欠一點,也還是能有些不是。
可結果因為老爺子一直關在牢里吃牢飯呢,朱老三兒子在外面也是全靠王府有點沒點的救濟才活下來。
現(xiàn)在要請名,結果卻沒有銀子可打點。
本來,命名、婚姻之事,都是個人私事,一般是父母做主決定的,但在大明朝,皇族宗室里,這些可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必須得走流程。
生下來,得報名,然后賜名,連婚姻、喪葬這些都是要報請朝廷的,由宗人府和六部配合才行。
而這個程序,經歷了二百多年后,早就變成了一個處處要打點的潛規(guī)則了。
不僅王府的長史等要打點,就是地方衙門的官吏那也是繳常例,甚至還得交銀子讓走京游棍幫忙打點。
請名請婚這種銀子還花的少點,最關鍵的是請封,各級爵位那都是明碼標價。
郡王請名請封起碼銀千兩,鎮(zhèn)國、輔國、奉國將軍請名請封,需要最少五百兩,中尉請名請封至少三百兩。
就因為好多底層宗室根本拿不出這些層層打點的銀子,所有明末時有大量的宗室子女,沒有授名,沒有授封,也沒有祿米,甚至沒有婚姻。
僅隰川郡王府里,明末時就有一百三十多男女沒有授名、封、祿、婚,一百多個光棍。
朱老三的父親沒銀子交給王府,更沒錢打點衙門。
最后走投無路,也便學他父親,給皇帝上了道中興四策,也成功吃上了牢飯,但進了牢父子相見,也還是沒名沒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