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賊絕不可信,經略切勿上當!”
四川巡撫馬乾聽說張獻忠派人請降,立馬起身勸諫,這位昆明人舉人出身,卻跟張獻忠早有過數次對決。
崇禎六年,張獻忠入川,馬乾時為廣安知州,夔州告急,四川巡撫令知兵的馬乾代理夔州府事務,張獻忠帶兵圍攻奉節三十余日,但在馬乾身先士卒的帶領堅守下,奉節堅守未失。
后督師楊嗣昌派兵解圍,馬乾也因此功升川東兵備僉事,駐守達州。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再入四川,圍攻成都,成都失守,巡撫龍文光戰死,時任副都御史的馬乾因此代理四川巡撫。
弘光朝,王應熊起為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督川湖云貴軍務,楚鄖貴廣悉聽節制,專剿張獻忠,賜尚方寶劍。王應熊是川人,他一接到督師圣旨,便立即彈劾馬乾yin掠不法。南京下令奪職逮捕訊問,因道路梗塞,旨意未能到達,馬乾仍行事如故。
馬乾雖與王應熊督撫不和,但是此人雖是文官卻有勇氣,尤其對朝廷很忠心,清廷、張獻忠等都招撫過他,但他都只回答一句話,封疆之臣,當死封疆,此我畢命之日。
面對張獻忠威震蜀中,左右勸說他退守云貴,他只說了一句話,遇敵而死,吾之分也。
也正因此,馬乾極得川中猛將曾英的贊賞支持。
曾英人稱曾公子,福建莆田人,打小隨父親到成都做官,在此安家,為人倜儻有武才,喜歡救人之急。
十七年張獻忠三入蜀中,曾英請求四川巡撫陳士奇拔兵千人給他抵抗,陳士奇不肯,把全川之兵交給總兵趙光遠,趙光遠兵敗遠走漢中,曾英再請兵,陳士奇仍不肯,最后只授他一個守備之職,而無一兵。
曾英散盡家財,買牛酒招募兵勇數百,教習數日,便往巫山伏擊張獻忠,靠著部將李定、余沖、胡鳴鳳等勇猛,士卒效死,在巫山堅守了四個多月,最后援兵不至,才不得已退往忠州。
張獻忠追擊至忠州,曾英督水師逆戰,焚毀西營舟船百余,斬首千計。
陳士奇封曾英參將,與劉鱗長守涪州,張獻忠趁機占據忠州。
曾英寡不敵眾,為張獻忠所敗,退守望江關,張獻忠親自追擊,斬傷曾英臉頰,但曾英仍悍不可當,手刃張獻忠侍衛數人,脫圍而出。
曾英走江津、綦江、南川,張獻忠遂破涪州、重慶,長驅成都。
成都人都說,若曾公子在此,必不至此。
張獻忠到處追捕曾英,可蜀人都幫他突圍藏匿,眾多士紳商賈都集資助他招募士兵,短時間內再得萬人,曾英負傷出戰,敗張獻忠于奉節魚腹浦,迫降張獻忠部將殷承祚于順慶。
陳士奇、龍文光死后,曾英率部聽從馬乾軍令,在之前的重慶會戰中,曾英更是為全軍先鋒,大敗張獻忠部將劉廷舉,先登入城。
曾英與馬乾關系極好。
正如王應熊麾下有王祥,樊一蘅麾下有甘良臣一樣,這些督撫都有各自拉攏的能戰武將,王祥甚至本來就是王應熊的仆人出身。
不過有一點,就是此時不管是馬乾還是王應熊,又或樊一蘅,又或秦良玉等,都還是忠于大明朝廷的。
而且這些人都跟張獻忠久打交道,有些人甚至跟馬乾一樣,張獻忠入川三次,他們就打了三次,早就結下宿怨。
一聽張獻忠要請降,馬上認為是詐降,極力勸阻文安之不要輕信。
文安之倒是不急不慌。
皇帝早有招撫張獻忠之意,當然,真招撫還是假招撫,這個皇帝也早就給文安之寫過親筆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