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洲營是陳錦長江水師十二營之一,屬于全新整頓的一支兵馬,做到了實兵實餉,不僅賬面上有一千兵,實際上也有一千兵。而且這支水營還效仿明軍,也建立了一支夫營,專門負責運輸等后勤,有三百人。
營官等還都有一定的隨占家丁役從等,這些是沒算在正兵額內的。火炮、浮城、炮臺、鳥銃、衣甲這些都是全力配給。
不僅陳錦寄以厚望,稱之為中流砥柱,能破明軍水師之囂張。
“怎么會這樣?”
鎮江營副將馬得功見江洲營投降,炮臺失守,還丟了兩座浮城,甚至有不少船也跟著降了,明軍都已經登陸江洲,上面明旗飄揚。
眼下明軍距離鎮江已經極近,收取了江洲后,基本上宣告他們完全控制了長江水面。
馬得功的鎮江協鎮改為鎮江水營后,仍是守在北固山下的西津渡口,他的這個營跟江洲營一樣,是全新整頓后的,一千足額戰兵,加上家丁、民夫,總共有一千五百人。
裝備也得到補充。
可看著數里外的江洲,這支現在頂在最前線的水營,卻毫無斗志。連主將馬得功都十分絕望。
“我們守不住的。”
此時的他,仿佛又是在蕪湖狄港時,清軍追著弘光到了黃得功軍營,黃得功不顧部將勸說,仍要拼死力戰,但馬得功和田雄等卻沒有半點斗志,最終他們扛起弘光奔向清營投降。
時間還不過半年多點,這局勢就逆轉的如此了嗎?
這一刻,馬得功無比絕望。
他想降,但他曾挾君投降,如今明國又豈能容他?可不降,又如何守的住。
鎮江城中。
大明的鎮江城不及唐宋時那般深刻,也不如六朝那樣出彩,明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巡視鎮江,重修鎮江城,這次重修,緊鄰南京的鎮江城池范圍縮小了,但堅固超過了唐宋時代,都是用厚重結實的超大城磚筑成。
朱棣遷都北京后,鎮江的正經軍事地位有所下降,但經濟上卻飛速發展,成為明朝南北轉口的重要港口大城,中轉貿易涉及眾多的南北貨品。
工商貿易發達的鎮江,形成了坊巷二十二坊,城內十五坊,城外七坊,還有六市、十街、九十三巷,下又轄八鄉。
弘光朝曾經重點打造鎮江防御,但最終也是不堪一擊,不戰而潰。
“經略,下官該死!”
狼狽逃回鎮江城中的陳錦,此時灰頭土臉,萎靡不振。
他現在都還沒想明白,江洲營怎么就反了,這綠營整編,水師重建,花了那么多銀子,怎么就弄出一群反骨仔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