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潛夫拿著一份剛到的加急情報來到朱以海面前。
“江陰起義了!”
朱以海接過,看完后陷入沉思。
“殿下不滿意這結果?”陳潛夫誤會。
“沒有,想不到王正中表現如此出色,這么快就在江陰打開局勢,事情辦的很好。這樣,擬道旨,授王正中蘇松按察副使分巡常鎮道兼常鎮兵備道。”
“授閻應元蘇松左參政兼分守常鎮道。”
“陳明遇授蘇松右參政兼常州知府。”
“授程璧蘇松參議兼督理常鎮糧儲道。”
“徐觀海授常鎮總兵官,邵康公授副總兵。”
“許相授江陰縣令。”
······
朱以海一口氣授了許多官,大明原來的南直隸,朱以海拆分為江寧、蘇松、安徽、淮揚四省,各設總督巡撫等,不過現階段,只有蘇松常鎮四府,處于拉鋸爭奪之中。
陳潛夫聽了,提筆記錄,倒沒覺得有多過于驚人。
雖然陳明遇和閻應元本只是不入流的典史,現在直接就掛參政銜出任道臺或知府,這都是四品了。
程璧只是一介商人,也授了參議糧儲道。
許相僅是個秀才,也授縣令。
但他自己也僅是個舉人出身,監國一樣拜他太仆卿,剛又轉大理寺卿,在行在還協辦軍務,參與機要。
如今時候,不拘一格用人,早就是監國的風格了。
雖然紹興那邊也已經在籌辦舉行鄉試,計劃明年召開會試,但這并不妨礙監國的用人風格。
就如曾經的樵夫楊伯興,現在已經是堂堂羽林鎮的總兵官了,勇衛鎮總兵官張全,本也只是個勇衛老兵而已。
馬吉翔都成了錦衣衛的指揮同知兼侍衛親軍馬軍監軍了。
“傳檄常鎮地區,不論草澤江湖,只要舉義旗響應抗虜,孤都接納,讓江陰附近鄉勇義士,皆匯聚江陰助守城墻,待孤北伐軍收復江南,一一論功行賞。”
說完這些,朱以海又陷入了沉默之中。
歷史上江陰抵抗韃子,堅決不肯剃發,抵抗了整整八十一日,最后全城百姓與城共亡,譜寫了一出可歌可泣的悲壯歷史。
如今,江陰起義比歷史上更早一些。
最重要的是,如今江南的局勢也更好,蘇松加上太倉州幾乎盡復,還有他這支北伐大軍趕來,現在唯一不確定性,就是從杭州北上的博洛大軍和尚在南京的多鐸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