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里,孟氏引了李香君、董小婉她們進來。
李董二人都曾是秦淮河上的風流人物,士林中有四公子,而秦淮河上也有八艷之稱,名妓與才子的故事,總是能夠傳揚四方。
其實這些女孩本也是清白人家的孩子,多是因家貧沉落青樓,李香君又名李香,號香扇墜,本姓吳,生在蘇州,父親本是武官,因被閹黨列入東林黨而被治罪家道中落,后流入青樓,隨養母改姓李。
打小接受嚴格的訓練,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還能歌擅舞曉笛知琴,甚至能做些香艷清新的小詩。
她們的養母走的是上層路線,花費十余年時間訓練她們才藝,與一般妓女不同,想見上她們一面都非常艱難,更別說賠酒侍寢這種事,這些養母一般都會從小養著一群好苗子姑娘,最后一般都是賣給那些高官巨賈做妾的,因此一般也稱為養瘦馬。
就算是長大后進入秦樓楚館,但也不同于一般妓女,她們會搞個熱鬧的梳妝儀式,這梳妝錢往往千八百兩,買一個小丫頭才幾兩銀子,養十幾年的時間,仍是一個暴利的買賣。
李香君和董小婉、陳圓圓等都是這樣的瘦馬出身,李香君中意侯方域,可侯方域卻也拿不出那么多銀子梳妝,最后還是復社好友們湊錢成就。
據說當年侯方域梳攏李香君這事還有個內幕,在他缺錢的時候楊龍友雪中送炭,給了他一大筆銀子,梳攏儀式順利進行,侯方域當夜還把祖傳的一柄上等的鏤花象牙骨白絹面宮扇送給了李香君作為定情之物,扇上系著侯家祖傳的琥珀扇墜。
然而楊龍友這筆錢其實是阮大鋮借楊龍友送給侯方域的,想賣個人情,拉攏侯方域,阮當時是被東林復社臭罵的奸佞,雖也是明末有名的戲曲家和大文豪,還是個大富豪,可士林都鄙棄他。
侯方域知曉此事后,還有些猶豫,覺得欠了阮一個人情,可李香君知曉后馬上就把頭上發簪拔下來,罵醒了侯方域,然后變賣了自己首飾,又四下借錢,總算湊夠數,把錢扔還給了阮大鋮,保住了侯方域的名聲。
這個故事,后來還被寫成了戲劇桃花扇。
董小婉身世也差不多,從小賣入青樓當瘦馬養,練習各種才藝,后來認識了冒襄,一見傾心,可冒襄當時卻只中意陳圓圓,兩人甚至私訂終身,只是后來冒襄,劉周宗、祁彪佳、徐石麒、陳盟等諸多大學士等都認為這是大才,當破格啟用。
朱以海其實對什么東林、復社的這些什么名士啊公子啊,并不是很看中,不過如今局勢下,團結各方力量也是必須的。
這四人雖然在科舉上,只有一個考中進士,其它三個逢考必掛,但是他們四人的文章確實是做的不錯的,這方面黃宗羲、顧炎武似乎也都是差不多,文章寫的好,書編的好,可就是科舉考不好,偏偏士林中名聲還極大。
這樣的人,朱以海認為若是善加任用,其實也確實是有用的。
就看用在什么地方,好比劉宗周那是大嘴炮,你非讓他統兵打仗,肯定遠不如孫承宗洪承疇等,但你若是把他放在都察院這種地方,卻能起到很好的督察百官的作用。
還有祁彪佳、于穎這些文臣,他們在地方治理上其實很有經驗,安民撫治,絕對強過張名振、王之仁他們。
所以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是關鍵,尤其是眼下,不可能還只一味的按照科舉取士。
朱以海經過考慮,把這四公子放到了翰林院中,讓他們留在御前,做他的秘書,協助處理些文字工作,同時,他還打算借用這四人的名氣,打算辦一份報紙。
不同于朝廷的邸報,而是要辦一份搞宣傳的報紙。
主要任務就是鼓動宣傳,搞思想輿論的統戰工作,連報紙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復興報,這四公子都是筆桿子厲害的人物,做這編輯那絕對是得手應手。
他特意讓大學士徐石麒出任總編,然后讓這四公子各任主編,全方面的宣傳大明,宣傳魯監國,宣傳中興、恢復,同時全方面的揭露韃子的殘暴、兇殘等等。
另外魯監國政權的新政策等,也要通過這報紙傳遍更多地方。
冒襄和黃宗羲他們之前都組織義軍,但效果只能說一般,就跟屠象美這位翰林院檢討在嘉興起義一樣,強迫每家出一兵,強迫所有富人商家出錢出糧,一下子搞出三萬多人來,然后卻一下子就讓人端了老窩,兵敗如山。
雖然崇明時的袁崇煥最后落得個凌遲的下場,但袁這個廣東人還是比較生猛的,關寧騎兵在他的努力下,也確實成了一支能打的軍隊,但這樣的文人畢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