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城,議事廳內(nèi)。
火盆中炭火爆響,映得眾人的臉龐忽明忽暗。
蕭牧將密信緩緩攤在案幾之上,紙張輕薄,卻似有千鈞之重。
“皇帝駕崩……呂雄擁太子登基,封鎖消息,假傳圣旨。”他聲音不高,語氣卻是冰冷如鐵,目光掃過在座眾人,“你們怎么看?”
諸葛亮端坐于側(cè),羽扇輕搖,眼神卻深不見底:“呂雄此舉,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今朝堂震動,各地諸侯觀望,若無一人為天子主持公道,大乾江山,危矣。”
林沖握緊拳頭,沉聲道:“末將愿隨王爺南下討逆!”
李秀娘輕輕點頭,王爺戍邊數(shù)載,保境安民,早已是北疆人心中的真主。”
沈三槐也站起身來,拱手道:“王爺,糧盟上下愿為大軍后援。只要您一聲令下,前線所需,絕不缺一粒米、一枝箭。”
蕭牧靜靜聽著,沒有立刻表態(tài)。
他心中清楚,這不僅是權力的更迭,更是一次生死抉擇。
若舉兵南下,便是與朝廷徹底撕破臉皮;但若按兵不動,便只能任由呂雄操控朝局,遲早會被清算。
他緩緩起身,目光堅定如炬:“我既為定北王,守土有責。如今社稷動蕩,奸佞當?shù)溃M能袖手旁觀?”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隨即又歸于平靜。
翌日清晨,靖遠王府門前人山人海,黑壓壓一片。
數(shù)十萬百姓自發(fā)聚集于此,高呼:“還我真主!”、“請定北王主持公道!”聲震云霄,直透九霄。
原來,李秀娘連夜奔走商會、書院、軍營,發(fā)動北疆各族民眾聯(lián)署《北疆十萬人請愿書》,懇請定北王起兵勤王,清君側(cè)、復正統(tǒng)。
人群中,有人抬著巨大的畫像——那正是蕭牧身披戰(zhàn)甲、手持長槍立于城墻上的身影,栩栩如生,令人肅然起敬。
蕭牧站在城樓上,望著眼前洶涌的人潮,心中百感交集。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民意表達,而是一場意志的凝聚。
民心所向,勝過百萬雄師。
當晚,鎮(zhèn)北軍高層再次齊聚議事廳。
沈三槐提議:“王爺,糧盟雖已初具規(guī)模,但仍不足以支撐一場大戰(zhàn)。末將建議將其擴充為‘鎮(zhèn)北后勤總署’,統(tǒng)一調(diào)配糧草、兵器、布匹等資源,并設立三級轉(zhuǎn)運體系,確保前線所需源源不斷。”
蕭牧微微頷首:“這個主意很好。沈掌柜經(jīng)驗豐富,就由你擔任總管,統(tǒng)籌全局。”
沈三槐抱拳行禮:“屬下定不負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