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紀君善去學校一個月,便發現了商機。
京大的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南方同學吃不慣北方的粗糧饃,總念叨著家鄉的米粉和臘腸;北方同學則好奇南方的茶葉和絲綢。
而學校小賣部的貨永遠是老三樣:搪瓷缸、筆記本、堿面餅干。
“同學,要廣西臘肉嗎?我從廣西帶來的,比供銷社賣的便宜兩毛。”
紀君善捧著大嫂寄來的臘肉,自己都沒舍得吃,開始做起了生意。
第一個買的是法律系的師兄,嘗了一口就拍著他的肩膀說:“來五斤,給我導師也帶點!”
接著,他又將廣西的旱藕、茶葉、香豬、馬肉、珍珠黃玉米等在學校一一推薦。
他很快摸清了門道:用經濟學里的“供需曲線”分析,南方特產在北方校園的需求量極大。
只要能弄到正品,哪怕貴一點也有人買。
他寫信給大哥大嫂,讓他們托運輸隊司機幫忙捎貨,自己再轉手賣給同學,一倒手就是翻倍的利潤。
但紀君善不滿足于此。
他發現校園里最緊俏的是“輔導資料”。當時大學教材稀缺,尤其是國外的經濟學著作,圖書館里只有幾本,還被教授們鎖在書庫里。
他托外語系的同學幫忙翻譯,自己熬夜手抄,裝訂成小冊子偷偷賣給學弟學妹。
“這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精華筆記,五毛錢一本。內部資料,限量發售。”
不到半天,五十本筆記就被搶光了。
有同學質疑他“投機倒把”,他笑著解釋:“這是知識付費,按勞取酬,政策允許的。”
第一個學期結束,紀君善算了筆賬:臘腸、茶葉、筆記等零零總總加起來,兩千塊變成了五千塊。
他給弟弟妹妹分紅,但兩人不要,又將林染染給的零花錢給他,讓他放心大膽創業,以后他們跟著他躺贏。
他又發現京大附近的居民樓里,很多人家有閑置的自行車,但學生們租車難。
他就挨家挨戶敲門:“我幫您保管自行車,每月給您五塊錢,還負責維修,學生租車的錢我們三七分。”
不到一個月,他就收了兩百輛自行車,在校園里開了個“誠信租車點”,按小時收費。
為了防止丟車,他還發明了“押金制度”——押學生證,還車時退還,這在當時可是新鮮事。
紀君善還發現留學生宿舍的外文報紙常常堆在角落沒人要,就跟留學生商量:“我幫你們處理廢紙,換你們看過的雜志行不行?”
他把這些雜志帶回宿舍,挑出里面的時尚插圖、科技新聞,剪輯成一本本海外見聞,賣給美術系、物理系的同學,每本兩塊錢,比買原版雜志便宜多了。
不僅如此,紀君善的目光盯上了“高考輔導”。
那時候縣城的中學缺老師,尤其是英語、數學老師,很多學生想復讀卻找不到好資料。
他聯合京大幾個學生,成立了一個“高考輔導資料編寫組”。他們分工合作:數學系的整理習題集,英語系的翻譯閱讀題,紀君善則負責把這些內容匯編成冊,再找海淀的印刷廠排版印刷。
為了讓資料“接地氣”,他特意回了趟縣一中,跟校長商量:“我免費送你們五十本樣書,要是學生覺得好用,就讓他們通過郵局匯款買,每本定價三塊五,比供銷社的復習資料便宜一塊。”
校長半信半疑,沒想到樣書剛發下去就被搶空。
一個復讀生在信里寫道:“京大哥哥編的資料就是不一樣,例題都帶解題思路,比老師講的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