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天尊見眾弟子都望著自己,當(dāng)然明白他們所期待的是什么,于是開口說道:“高陽氏之后,五帝之第二的人皇之師也屬我闡教,那時輔佐的人皇之師便由··太乙你去吧!”
太乙真人一聽,頓時欣喜不已,而其他弟子自然有些羨慕嫉妒,闡教十二金仙之中,廣成子最受元始天尊喜愛,而且又是大弟子,得到一尊人皇之師倒還算情有可原,而太乙真人并非二弟,僅是因為他受元始天尊的喜愛僅次于廣成子便得到了人皇之師的位置,他們自然心中不服。
·······························
軒轅氏將人族共主之位傳位于其孫高陽氏,高陽氏便是后世所稱的五帝之一顓頊帝,軒轅氏則為人族敬稱為黃帝,自此,人族天地人三皇功德圓滿,氣運再度增長。
而顓頊接下人族共主之位后,便開始進(jìn)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因為當(dāng)時被軒轅黃帝征服的九黎族,雖然歸降了軒轅黃帝,但是大多為巫人,仍然信奉巫族祖巫,并雜拜鬼神,于是,顓頊便強令他們順從黃帝一族的教化,促進(jìn)了各族之間的文化融合,使各族展。
自然,人教在顓頊的傳宣之下,在人族的聲望大漲,而原本經(jīng)歷軒轅氏時代而興盛的闡教也有被人教壓下之勢,倒不是玄都的要求,而是顓頊需要借助人教聲望來穩(wěn)固自己人族共主的地位。
同時,顓頊很重視人事治理,并努力展農(nóng)業(yè),而由于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人族之中,男子慢慢成了氏族之中的主導(dǎo)力量,女人的地位漸低,而且,顓頊依各部落版圖創(chuàng)制了九州,并建立統(tǒng)治機構(gòu),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后人推戴他為“歷宗”等。
而當(dāng)時,內(nèi)黃西南一帶有個黃水怪,經(jīng)常口吐黃水淹沒農(nóng)田、沖毀房屋,顓頊聽說後就決心降服它,可黃水怪神通廣大,顓頊雖然是軒轅黃帝之孫,學(xué)有其傳下道法,但是畢竟道行淺薄,二人激戰(zhàn)九九八十一天卻是無法將這黃水怪收服。
于是,顓頊便請來他的師傅玄都道人,玄都道人知其來意后,便將一柄天王寶劍交給顓頊并教他使用方法,顓頊用天王寶劍打敗了黃水怪,為了給人間造福,他用天王劍把大沙崗變成了一座山,取名付禺山,又用劍在山旁劃一道河,取名硝河。
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后,功德圓滿,天降功德,成就人皇道果,而玄都得了人皇功德,也同樣未吸收,而是受了起來,不知會用作何途,顓頊證道之后,人族共主之位便傳與帝嚳。
傳說這帝嚳,即高辛生來便很有靈氣,剛一出生,便叫出了自己的名字,更是被元始天尊門下太乙真人收為弟子,而太乙真人自上次歷經(jīng)無法解決人族交易之事后,著實下了一番苦功夫研究人族之事,不僅教導(dǎo)帝嚳修行之法,在人族事物治理上也給出了一些意見。
帝嚳繼位之后,廣施予恩澤于眾人,卻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yuǎn)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xì)微的事理,他順應(yīng)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嚴(yán),溫和而且守信,修養(yǎng)自身,天下歸服。
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chǎn),儉節(jié)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jié)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
帝嚳治民,像雨水澆灌農(nóng)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fēng)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史書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圣靈賓,教訖四海,明并日明。”
值得一說的是,帝嚳有幾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傳說帝嚳有四妃,長妃叫姜原,是有邰國君的女兒,相傳姜原在娘家時,因出外踏上巨人腳印而懷孕,因無夫生子,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棄于深巷、荒林與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鳥保護(hù)不死,所以起名叫“棄”,后來長大喜歡農(nóng)藝,教人種五谷,被尊為后稷,成為周民族的祖先。
次妃簡狄,是有松國君的女兒,相傳簡狄在娘家與其妹子建疵在秋分時到玄池溫泉洗浴,有燕子飛過,留下一卵,被簡狄吞吃,后懷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
三妃慶都,相傳她是大帝的女兒,生于斗維之野,被陳鋒氏婦人收養(yǎng),陳鋒氏死后又被尹長孺收養(yǎng),后慶都隨養(yǎng)父尹長孺到今濮陽來,因慶都頭上始終覆蓋一朵黃云,被認(rèn)為奇女,帝嚳母聞之,勸帝嚳納為妃,后生堯。
四妃常儀,聰明美麗就,長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后生一子叫摯,摯與堯都繼承了王位,作了帝王,由此可見,軒轅一脈開枝散葉,自軒轅過后歷經(jīng)五帝、商周世代都是他的骨血后裔掌控天下,因此后世不少人尊軒轅為炎黃始祖。
帝嚳在位期間,深受太乙真人影響,而太乙真人性情溫和,因此,帝嚳治理人族之時廣施仁政,不似軒轅、顓頊一般大肆征伐,如果說軒轅黃帝和顓頊最大的功勞是一統(tǒng)人族,為人族初步建立一個家國的概念,那么帝嚳最大的成就就是恢復(fù)了神農(nóng)時代衣食無憂的幸福安康生活。
帝嚳對內(nèi)與民生息,對外停止征戰(zhàn),許多偏荒蠻族受其感召接受和平,人族進(jìn)入了一個平靜而又蓬勃展的時代,于是,帝嚳有感太乙真人的大德,大力宣揚闡教,使得闡教在人族一時間威望再度大漲,遠(yuǎn)遠(yuǎn)蓋過人教。
如此又過了數(shù)十年,此時,帝嚳在位已七十年之久,如今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yè),帝嚳也是功德圓滿,之后便隱居人族圣地,在其離去之時,天降功德,太乙真人得一份,修為直接提升到了大羅金仙中期,五帝證道雖有功德,但卻遠(yuǎn)遠(yuǎn)比不上三皇,太乙真人只是得了一份功德,修為自然不會提升很多。
然而,帝嚳也有私心,他喜愛自己的四妃常儀之子摯,因而退位之后傳位于摯,摯志大才疏,又有暴虐之性,曾治理天下九年,為政不善,民怨沸騰,又因其背后無人輔佐,威望不足以震懾族中各方勢力。
于是,摯迫于各方壓力,在與眾人商議之后,便退位讓賢與西方教弟子藥師的弟子堯,而這堯也是摯的弟弟,堯,姓伊祁,名放勛,十五歲時被封為唐侯,他在唐地與百姓同甘共苦,展農(nóng)業(yè),妥善處理各類政務(wù),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受到百姓的擁戴,而且得到不少部族領(lǐng)的贊許。
放勛即帝位,帝號堯,因初封于唐,即以唐為朝代號,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號,后人稱其為唐堯,相傳帝堯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潤大地。
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朱紅色的車子駕著白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績昭著,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
唐堯即位后,復(fù)封其兄摯于唐地為唐侯,他借鑒其兄摯之過失,在老師藥師的支持下,迅安定人族,唐堯又常常深入窮鄉(xiāng)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xì)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