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運將鏡頭拉近,重點關(guān)注秦王府內(nèi)的情況。
此時,秦王手下的一干謀臣武將都齊聚一堂,正在商討明天如何共舉大事。
這份名單在這個時代可謂是群星璀璨:尉遲敬德、侯君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程知節(jié)、秦叔寶……
每一個都是這個時代最頂尖的人才,此時甘愿冒著被族誅的危險,要共同推舉秦王為皇帝,改變整個梁朝的國運。
當(dāng)然,秦王并非魯莽之人,謀反這種事情雖然大概率是一錘子買賣,但他也仍舊給自己留了后路。
在發(fā)動政變的同時,他也妥善安置了長孫皇后以及自己和其他將領(lǐng)的家卷。一旦事情不成,他還可以撤離長安、去往洛陽。
長安雖然是整個梁朝的權(quán)力中心,但在這里,梁高祖和太子的勢力還是要更大一些。而洛陽,這座被秦王親手打下來、其他勢力都沒能深入插手的城池,更適合做秦王的根據(jù)地。
事實上,由于太子和秦王的矛盾不斷激化,梁高祖也早就有了將秦王封到洛陽另建天子旌旗的想法。
但這個想法遭到太子和秦王的一致堅決反對,最終作罷。
太子反對,是因為他覺得在長安是自己的主場,一旦秦王去了洛陽,以后要除掉秦王就難了;而秦王則是覺得,洛陽遠(yuǎn)離權(quán)力中心,他一走,太子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所以他不能走。
而一旦政變失敗,洛陽自然成了秦王最佳的后路。
只是逃到洛陽并不意味著安全,那就是真正起兵造反的開始了。雖然以秦王的軍事才能以及手下的賢臣名將,重新把整個天下打一遍也不會太難,但那樣會對整個國家造成難以彌和的可怕傷害。
中原已經(jīng)經(jīng)不起再一次席卷天下的戰(zhàn)火了。
更何況這樣直接起兵造反奪位畢竟在道義上有虧,因此,那必然是秦王不太想見到的一種可能性。
此時,秦王正在康慨激昂,為手下的能臣武將們鼓舞士氣。
“諸位隨我南征北戰(zhàn),今日一事,你我君臣誠心相托,應(yīng)該不用我多說了。
“這梁朝的天下,有一多半都是我們君臣打下來的,太子有何功德?卻居于高位。不僅不思感激,反而還屢屢離間我君臣的關(guān)系,欲除之而后快!
“我等今日起兵,正是為了為國除奸佞,一戰(zhàn)而定天下!
“諸位聽我安排,明日一早,尉遲敬德隨我先去玄武門……”
鼓舞一番士氣之后,秦王開始為這些人分配任務(wù)。
期間,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也紛紛提出各自的意見,不斷優(yōu)化整個方案。
然而看到這里,李鴻運卻不由得微微皺眉,隱約意識到情況似乎有些不對。
如果從整個故事的發(fā)展來看,這一幕也并不算突兀。
太子與秦王的矛盾已經(jīng)是人盡皆知,已然激化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雖然是親兄弟,但秦王對太子恨之入骨,這是很正常的。
而事到臨頭,以秦王的殺伐果決,應(yīng)該早就已經(jīng)下定了決心。
故而他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作出決斷,并排兵布陣安排手下人各司其職、完成玄武門之變,倒也算是一種十分符合情理的展開。
如果是一個沒看過相關(guān)史料的人,可能壓根不會覺得這段內(nèi)容有什么不妥。
但李鴻運是看過史料的。
史料記載,在玄武門之變真正發(fā)生之前,有一段“眾府僚力諫秦王”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