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突厥騎兵開始后撤,李鴻運這才勒住戰(zhàn)馬,沒有帶著百騎繼續(xù)渡河。
不過,他還是在河溝的這一岸,盯著突厥人。
看到這萬余名騎兵全都撤下五隴坂,向著更遠處的突厥人大營撤離,這才帶著百騎回到梁軍的軍陣中,撤回豳州城中。
而做完這一切之后,李鴻運才感覺到心臟正在怦怦狂跳。
裝了逼就跑,真刺激!
他畢竟不是秦王,而只是在扮演秦王。
所以,之前的澹定基本上都是他裝出來的,實際上,他心里慌得很。
那一聲“我秦王也”,既是威懾對方、提升己方士氣,也是在給李鴻運自己壯膽。
喊出來之后,李鴻運仿佛真覺得自己變成了秦王,有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強大氣場。
而在整個過程扮演完成、突厥人真的撤退了之后,李鴻運這才放下心來,并可以好好地總結(jié)一下這原因。
秦王的處理方式,可謂是標(biāo)準(zhǔn)答桉了。
但這為什么是標(biāo)準(zhǔn)答桉?里面有哪些細節(jié)?
這就值得李鴻運好好分析一番了。
首先,要進行這個操作,秦王本身的威望是必不可少的。
個人武力值爆表,兵法如神,在突厥人中也有著赫赫威名,從可汗到頭目甚至到普通的小兵,全都對秦王敬若神明,這是先決條件。
否則,換一個人來,絕對不可能產(chǎn)生如此強大的威懾效果。
其次,秦王的這一番操作,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礎(chǔ)上。
從當(dāng)時的情況來看,如果真打起來,梁軍是絕對占不到便宜的。秦王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沒有貿(mào)然開打。
如果他真的有實力全殲突厥人,早就一言不合就開干了,怎么還會玩什么計謀。
畢竟此時頡利可汗率領(lǐng)大軍深入梁朝境內(nèi),如果能在這里將突厥人覆滅,斬殺頡利可汗、重創(chuàng)突厥大軍,那以后省得再深入漠北去討伐了。
秦王對于突厥人的情況,十分了解。
他不僅知道突厥人的實力,也清楚突厥人內(nèi)部分裂的特征,甚至也非常清楚草原人的生存方式。
要求與頡利可汗單挑、瓦解突厥士氣,再與突利可汗重審兄弟之情、故意表現(xiàn)得比較親近。
這一方面會讓頡利可汗和突厥騎兵士氣低落、心生畏懼,也會讓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本就有矛盾。
頡利可汗是啟民可汗的。
畢竟中原王朝的人再怎么套近乎,也終究是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