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
李鴻運仔細品味著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
對于一名歷史系的學生來說,武德九年是一個相當敏感的時間節點。
因為正是在這一年,秦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成功干掉了對自己王位有威脅的所有人。
所以,武德九年也是梁高祖在位的最后一年。
而在秦王登基之后,年號就改成了“貞觀”,也就是數千年來堪稱文治武功最為鼎盛、為后世所有皇帝和臣子教科書般的貞觀之治。
但武德九年還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渭水之盟。
在玄武門之變后,突厥得到消息,知道這是整個梁朝最為脆弱的時刻。
于是,頡利可汗的大軍兵臨長安城下。
至于頡利可汗帶了多少大軍,史料記載不詳,有記載四十萬,有記載二十萬,但不管具體是多少,頡利可汗一定是幾乎帶著舉國之兵前來的。
除了頡利可汗自己的核心嫡系部隊之外,必然也帶了大量的從各部落征召而來的騎兵。
史料記載,突厥的部隊在渭水對岸布陣,旌旗飄揚數十里。
只不過這次并沒有爆發出決定兩國國運的大戰,此時已經成為梁太宗的秦王設疑兵之計,親率六騎至渭水邊,隔著渭水與頡利可汗對話,指責頡利可汗失約。
而后,梁軍趕到,來到太宗背后大展旌旗。
頡利可汗見到梁軍軍容大盛,不敢與梁軍硬碰硬,雙方就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簽署盟約,斬殺白馬立盟。
而后,頡利可汗率突厥騎兵返回,一場大戰偃旗息鼓。
在這個過程中,梁朝向頡利可汗繳納了一些金帛財物,而頡利可汗本來說要獻上馬三千匹、羊萬口,但太宗并沒有接受,而是讓突厥返還這次入寇時擄掠的百姓。
于是,雙方進入了三年的和平期,直到三年后,突厥被梁朝所滅。
而從此時的具體事件來看,應該正是宣武門之變后、突厥大舉入侵的時間點。
“難道說,這次的扮演對象,是突厥人?
“應該不會,畢竟《暗沙》中還從未扮演過異族。”
李鴻運下意識地以為這次還是扮演梁太宗的敵人,但轉念又一想,覺得不太可能。
《暗沙》中玩家從未扮演過異族,這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如果扮演頡利可汗的話,想要贏,簡直太簡單了。
渭水之盟以前,突厥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可以說是頡利可汗一生的巔峰之筆。
毫不夸張地說,如果從歷史上拿掉梁太宗這個人,鼎盛的梁朝將不復存在。不僅如此,整個華夏可能會提早進入齊朝那種被異族蹂躪、統治的大黑暗時期。
在當時的大局勢下,梁朝與突厥之間的爭霸戰,將直接決定整個世界的局勢,也將決定華夏未來的歷史走向。
東突厥,正是梁朝初年各個割據軍閥勢力的后盾,也是內地戰亂的策源地。
這只黑手不斷推波助瀾、削弱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