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襄敏若有所思:“上達天聽
“確實,徐先生你說得很有道理。現在不論是嚴閣老或者顧閣老那里,都很難要來軍資。唯一的辦法是主動卷入兩位閣老之間的斗爭,火中取栗
“此事風險極大,一著不慎恐怕就要被抄家滅族;可如果能成功,收益也同樣極大”
林襄敏踱著步,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后,
他問道:“那請問徐先生,我該選何事作為突破口呢?”
李鴻運沉默片刻:“這個我也不知。”
林襄敏愣了一下。
李鴻運“我也不知”四個字說得相當理直氣壯,因為他確實不知道。
之前他只是跟楚歌分析了一下當前內閣以及東南的局勢,可倆人也都沒想出什么好的辦法。
李鴻運對林襄敏最后說的這個解決思路的大方向,還是他白天的時候絞盡腦汁想出來的。
至于具體的做法?
他倒是想了幾個,但全都自己否了。
比如,李鴻運曾經想過,是否可以暗中將嚴茂青的這封密信交給顧清章的人,
或者想辦法將嚴茂青要毀堤淹賊的事情暗示、透露給顧清章。
如此一來,等于是向顧清章納了投名狀,顧清章有了辦法扳倒嚴閣老,到時候或許也會念他倒戈有功,保住他總督的地位,繼續支持他蕩寇。
但很快,他就意識到這條路絕對行不通。
原因很簡單,政治斗爭里的站隊,可不是你想換就能換的。
如果所謂的政治斗爭就是左右橫跳,那未免也太簡單了,簡直是有手就行。
這樣做,有三個問題無法解決。
沒有上帝視角,他為什么會相信林總督這個鐵桿的嚴黨?
在顧清章看來,林總督給嚴茂青又是送錢又是送戲班,能當上總督全賴嚴茂青的提拔,二者的利益已經是深度綁定。
此時倒戈,為何?為了家國大義?那為什么不一開始就站在顧清章這一邊?
這樣的人,顧清章多半是不敢用的,更不敢拿著一封所謂的密信就在皇帝那里向嚴閣老發動進攻。因為進攻一旦失敗,顧清章的損失也極大,甚至可能滿盤皆輸。
顧閣老已經隱忍了數十年,不可能如此貿然地將全部希望,壓在一個倒戈的嚴黨身上。
巴不得天下大亂好趁機干掉嚴茂青。至于皇帝,他有意換掉嚴茂青,但又擔心這種換人引發朝局動蕩,也擔心失去了嚴茂青這個撈錢好手,所以正在高高在上地觀望。
此時貿然地插進去,嚴茂青倒不倒不好說,林總督這個做二五仔的,一定是,都是不行的。
有時候在官場,做得越多越錯,不做就不錯,還真不是一句空話。
但如果在拖字訣之下,找到了一個新加入的變量,那此事的性質可就全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