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媒婆四十歲年華,古代罕有的未婚職業女性。
她與刻板印象的媒婆很不一樣,既不聒噪討喜,也不花哨油膩。
趙媒婆穿著一身月白色寬大衣裙,長發用一根素銀簪子松松挽在腦后。
衣料看似樸素,卻是西域來的上等細棉布,柔軟透氣且富有光澤。
價錢比本地土布高出三倍有余。
這點細節足可見趙媒婆一個人過日子也不將就。
顧喜喜喝了口熱乎乎的蛋湯,瞅著趙媒婆笑道,“趙娘子這衣裳看著就很舒服,自己做的嗎?”
趙媒婆低頭看自己身上,笑說,“嗯,家常穿著,寬松透氣當然是最好的。”
顧喜喜說,“若有現成的圖樣,可否給我一份,回頭我也照著做兩套。”
趙媒婆滿口答應,“有的有的,等會兒我拓下來給你帶走。”
此刻她坐在顧喜喜身側,正在敲一盆風干的核桃。
秋季新鮮的核桃去殼、再去掉苦澀的內皮,與紅棗一起磨碎成漿,可做核桃酪。
閑聊了一會兒,顧喜喜已經喝完了蛋花甜湯。
她放下空碗,開始說正事兒。
茶園未來開辟商路,從近到遠,免不了先從西北內部開始奠定市場基礎。
有了本地茶商的認可,樹立根基之后,再談長線商路,譬如京城,是為循序漸進。
趙媒婆入行多年積攢的見識,此刻便顯露出優勢。
青田縣治下,都有幾個茶商,各自家里什么情形,家庭關系如何。
誰家的底子最厚,進貨渠道最多,貨源傾向江南還是西南。
茶商之間誰跟誰交好,誰跟誰又是死對頭,過去曾經發生過怎樣的糾纏……
以上種種,趙媒婆皆知之甚多。
不敢說巨細無遺,卻已足夠顧喜喜了解對她有用的內情了。
茶商們哪個是大戶,哪些是小戶,本地市場如何分配。
從他們的為人性情,各自優勢,進一步推測出他們真正想要什么。
這對將來談合作會有極大的助力。
顧喜喜認真聽完,又提了自己想知道的幾個問題。
趙媒婆也全都能給顧喜喜解惑。
顧喜喜釋然而笑,遞上早就準備好的一袋銅錢,“多謝趙娘子,幫了我大忙。”
趙媒婆瞥了眼那鼓鼓囊囊的錢袋,打趣著推拒:“你來做客閑聊,怎么還給我錢?”
“快快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