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血餌與煉油
第五十天,林予安一早起來就開始制作鞣制劑。
很快當大部分樹皮都被處理成大小不一的細小碎片后,林予安取出了他之前燒制的最大的陶罐。
林予安將這些處理好的樹皮碎片,一層層地裝入陶罐中,并用一根粗木棍不時地向下搗實,盡可能地將樹皮塞滿,直至陶罐的邊緣。
“提取單寧酸,樹皮處理得越細碎,與水的接觸面積就越大,單寧的萃取效率也就越高。”
“然后就是漫長的熬煮過程。”
他將沉重的陶罐挪到火爐的灶口之上,并在下方的燃燒室添入足量的硬木干柴。
“我需要將樹皮中的單寧酸盡可能多地熬煮到水中,形成高濃度的鞣液。”
“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好幾個小時,期間要保持水的持續沸騰。”
時間在“咕嘟咕嘟”的沸水聲和柴火燃燒的噼啪聲中一點點過去。
陶罐中的液體,顏色開始發生顯著而奇妙的變化,鍋中的液體已經變成了一種深濃的紅棕色液體。
“單寧酸應該已經最大限度地溶解到水中了,這濃度,絕對夠我鞣制這張大鹿皮了!”
然后取來另一個同樣大小陶盆,準備進行過濾。
然后翻出了一件棉質半袖,正是他當初裝河貍肉干時的那件,將半袖做成一個簡易而有效的濾網。
用一個用大塊樺樹皮折成的臨時舀勺,一勺一勺地將陶罐中濃液,倒入這個布袋濾網之中。
林予安一邊進行著過濾一邊對著鏡頭解釋道。
“植物鞣法,與我之前用腦髓鞣制河貍皮有很大不同,”
“它需要一個更加漫長的周期,需要在這種富含單寧酸的鞣液中浸泡數天。”
“在這個漫長的浸泡過程中,樹皮中的單寧分子會與皮革中的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
林予安一上午就制作了不少的鞣制劑,并將過濾好冷卻后的植物鞣液,一盆一盆地倒入鞣制池中。
深紅棕色的液體在池底匯聚,很快便積起了約十幾厘米的深度。
隨后他將那張在溪水中浸泡了一夜、已經充分吸水膨脹的鹿皮,從水中撈出,去除大部分多余的水分。
然后慢慢的完全展開,將其平鋪放入鞣制池中,準備泡上個幾天。
在等待鞣液浸泡鹿皮的漫長時間里,林予安決定將脂肪都煉成油更方便長久的儲存。
林予安將那些在分解鹿肉時,特意從鹿的腹部、背部和內臟周圍修剪下來的大塊板油狀脂肪。
全都收集在一個用樺樹皮制作的臨時容器里,這些脂肪塊呈乳白色,在微涼的空氣中已經開始凝固。
“這些是優質的動物脂肪。”
他拿起一塊,在鏡頭前展示了一下,手指能清晰地感覺到其堅實而油膩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