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首長湊近細看,帶著濃重口音笑道:“確實了不起。以往我們講游擊,多是小米加步槍,靠的是兩條腿和地形。他倒好,把沉甸甸的大炮也拉出去游擊了。“
“這就是創新!這就是打破教條!“第一位首長興奮地站起身,在窯洞里踱步,煙霧隨著他的動作飄散,“哪個說游擊戰就只能是小股部隊、輕武器?哪個規定重武器就不能打游擊?王林同志就打破了這條看不見的繩索!“
他走到地圖前,手指從黑水峪一路向南劃到鎮原:“你看他搞的這個游擊炮戰,核心還是我們游擊戰的精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但他賦予了新的內容!他把無線電用活了,把炮兵的機動性和突然性發揮到了極致。大炮今天在東邊山頭轟一陣,明天就可能跑到西邊河溝里打幾發。讓俞濟時根本摸不著頭腦,空有優勢火炮,卻找不到目標,只能被動挨打,最后被活活拖垮、打散!“
其他首長深表贊同地點頭,仔細研讀著戰報中的細節:“說得對。這不僅是戰術的勝利,更是思想的勝利。不過,我注意到一個關鍵點——“他指著戰報中關于通訊保障的部分,“王林同志能做到炮兵群分散配置、集中使用,靠的是出色的無線電通訊保障。各炮位之間,炮指與前沿觀察哨之間,指令傳達及時準確,這才是游擊炮戰能夠實施的基礎啊。“
第一位首長猛地一拍大腿:“說得太對了!游擊游擊,既要游得動,更要擊得準!沒有可靠的通訊保障,再靈活機動的大炮也只是瞎眼的猛虎。王林這一仗,給我們上了重要一課,哪怕是我們的游擊戰,也離不開通訊這個神經脈絡。“
這時,另一位首長沉思著說:“不過,我們也要實事求是。目前全軍除了王林部,無線電設備確實很缺乏。但是,通訊保障的思路和方法是可以借鑒的。各部隊要學習王林部重視通訊、善用通訊的經驗,結合自身條件,通過傳令兵、信號旗、簡易信號等多種方式,建立起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通訊保障體系。“
“對!“第一位首長接著說,“而且要特別強調:今后各部隊作戰,要把繳獲敵人的通訊設備作為重要任務!電臺、電話、電線,這些都是寶貝!我們要像愛護槍支彈藥一樣愛護通訊器材,要通過一次次戰斗,逐步建立起我們自己的可靠通訊網絡。“
“我建議,“另一位首長接過話頭,“除了總結游擊炮戰的戰術經驗,要特別強調通訊保障的重要性。各部隊都要加強通訊知識的學習和訓練,要培養更多通訊人才。暫時沒有無線電的,先學習通訊原理和組織方法;有條件的,要加緊訓練報務員。將來我們有了更多重武器,更要靠通訊這根線來指揮調度。“
“完全同意!“第一位首長斬釘截鐵地說,“通知各根據地,特別是主力部隊,要立即開展通訊技術的學習和訓練。告訴他們,王林同志能用幾門炮打出這樣的勝仗,通訊保障功不可沒!我們的指揮員不僅要學會打仗,更要學會如何保障指揮暢通。現階段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同時要著眼未來,通過戰場繳獲逐步改善裝備。“
他越說越激動,轉身對另外兩位首長說:“要立刻把獨立旅的這個經驗,特別是游擊炮戰體現出的靈活機動的軍事思想和通訊保障的關鍵作用,好好總結一下。要通報全軍,讓各個根據地的同志們都學習、都討論!尤其是那些以后可能會得到一些重武器的部隊,更要明白,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而通訊就是讓人能靈活運用這些武器的關鍵!決不能因為有了幾門炮、幾挺重機槍,就把我們最寶貴的機動靈活給丟掉了,那就成了教條主義,要吃虧的!“
“我看可以,“另一位首長點頭,“王林這次打了個漂亮的示范仗,其戰術思想的價值,甚至超過了殲滅敵人一個師的戰果本身。特別是他對通訊工作的重視,值得全軍學習。我們要從現在開始,有計劃地培養通訊人才,有意識地繳獲通訊設備,為將來更大規模的作戰做好準備。“
第一位首長重新坐了下來,臉上洋溢著贊許和期望的笑容:“王林同志是個動腦子打仗的將才。通知前線,給予獨立旅全體指戰員通令嘉獎!特別要表揚他們的通訊保障人員。告訴他們,延安為他們感到驕傲!希望他們戒驕戒躁,繼續創新,打出更多這樣的漂亮仗!“
夜色漸深,窯洞內的討論暫告一段落,但一位首長卻再次拿起那份戰報,目光停留在描述戰役最后階段的部分,若有所思。
“等等,還有一點,我想我們應當單獨拿出來強調一下。”他敲了敲煙斗,神色變得格外嚴肅,吸引了另外兩位首長的注意。
“你們看這里,俞濟時最后組織的撤退和反撲。”他指著電文中的一段,“部隊主力潰敗之際,他能迅速收攏部分精銳,佯裝潰退,實則精心設伏,利用地形打了個回馬槍。這一手,極其厲害!若非他自己算錯了新兵會炸營這塊,獨立旅追擊的部隊恐怕就要吃大虧的,甚至可能被敵人扳回一局。”
他抬起頭,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俞濟時是敗了,敗得很慘。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把他看成一個一無是處的蠢材。恰恰相反,他是黃埔一期的高材生,是蔣介石的嫡系愛將,北伐時期也是立過戰功的。他的失敗,有輕敵冒進的原因,有對我軍戰術不適應的原因,但絕非純粹的無能。他在最后關頭表現出的戰術素養和應變能力,證明他不是一個孬種,是個厲害的對手。”
另一位首長緩緩點頭,接口道:“說得對。我們必須讓我們所有的指揮員,尤其是打了勝仗的指揮員們都明白這個道理:勝利了,不能沖昏頭腦,不能把敵人想象成泥塑木雕。敵人里也有能人,也會總結經驗,也會垂死掙扎,甚至能在絕境中使出殺招。這次是俞濟時,下次可能是胡宗南,或者其他什么人。輕視任何一個對手,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因此,我提議,”第一位首長鄭重地說,“將俞濟時最后這次‘敗中設伏、絕地反擊’的戰例,單獨整理出來,附在嘉獎令和戰術總結之后,一并下發各部隊。要求各部隊,特別是團以上指揮員,必須認真學習研究。”
他站起身,語氣斬釘截鐵:“要讓他們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如果我們是當時的俞濟時,在那種劣勢下,還能有什么更好的辦法?第二,如果我們是追擊中的王林,應該如何既能擴大戰果,又能有效防范敵人狗急跳墻式的反撲?要通過這個反面教材,讓我們的干部學會客觀、冷靜地分析對手,尊重對手的長處,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必要的警惕性。打了勝仗,更不能有‘天下無敵’的飄飄然思想!”
這個關于客觀評價對手、警惕驕躁情緒的單獨指示,作為對此次大捷的另一項重要總結,被清晰地記錄下來。它旨在為那些因連續勝利而可能滋生的輕敵情緒敲響警鐘,確保軍隊既能從勝利中獲取信心,也能從對手身上看到值得借鑒和警惕之處,始終保持冷靜與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