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到節日,學子都會自發地給夫子送禮,送貴的夫子歡喜,送一般的夫子點頭,如果送得太差,夫子會給眼色看。
在府學也有些家境比較差的,孫山親眼看到,教導他們的一名舉人夫子面對貧困學子送的“歪瓜裂棗”時節禮給臉色。
孫山當時非常震驚,隨后無奈地嘆氣。
并不是每個夫子都有一顆“園丁”的心,他們或許來府學當夫子只是為了名為了利,而是為了學子。
那么多夫子中,對孫山最好的是教胡琴的夫子。
過時過節,反而他給孫山送禮。
這時候孫山總是哭笑不得,夫子總以為孫山是名副其實的二胡大師,試圖讓孫山把畢生所學教授給他。
孫山怎么解釋,胡琴夫子就是不信。
不收他的禮還生悶氣。
孫山無奈地接受,把自己曾經練過的曲子全盤托出。
這時候胡琴夫子就會得意洋洋地說:“阿山,我就知道你是有本事的,藏著捏造是不對的。你是走科舉之路的,不是走樂師之路的。練得一首好胡琴只會錦上添花,而我卻是謀生的。阿山,你把本事教會我,以后好處多多。”
孫山趕緊問有什么好處?
胡琴方夫子神神秘秘,就是不說。
等大半年過去了,孫山終于知道有什么好處了,
方夫子,原是一名樂師,學成出來單干,創辦了漳州府名氣淡淡的“梨園班”。
他是被府學臨聘過來教胡琴的,不是正式編,算臨時工,隨時會被府學解聘。
有課就到府學教學,沒課就到處走穴收取演出費。
因為孫山教了好些曲子,悲傷的如《二泉映月》,奔騰嘶鳴如《賽馬》,喜氣歡樂如《小花鼓》,婉約柔情如《一剪梅》。
方夫子如獲至寶,立即拉上他的樂團,把舊曲換成孫山教的新曲。
不知道是由于新奇,還是曲子給人的感覺太震撼心靈,方夫子開辦的“文工團”梨園班一炮走紅,很多富貴人家宴席都請梨園班演奏,甚至喪事也請梨園班。
方夫子賺得盆滿缽滿,于是孫山的好處就來了。
方夫子奸笑地說:“阿山,這里10兩,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莫要嫌少。等我的梨園賺更多,還會有的?!?/p>
孫山盯著銀光比官銀略微暗淡的十兩,愣了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