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步的拜神動作都深含愿望和祝福,每一步的拜神動作都不是多余的。
立夏把煮好的漿糊拿上來,孫伯民帶著小滿,寒露貼對聯,貼門神。
等一切搞完,孫伯民拿著貢品,領著孫山去祠堂祭祖,等祭祖完后,跟蘇氏匯合,全村的土地廟,明公廟拜一遍,最后來到野豬坡拜祭。
孫伯民擔著籃子,蘇氏牽著孫山跟在后面,回到家,孫伯民燒了一串炮仗。
隨著炮仗聲響,驚醒了孫家的列祖列宗,呼喊他們回家吃飯,保佑孫家子孫。
孫二叔和孫三叔拿著自家的的拜神雞過老宅,除夕夜,就算分了家,也會到老宅這邊吃飯。
媳婦閨女在廚房忙活,男子在院子里話家常侃大山。
二叔家的定慶,三叔家的定廣,定永圍著山子問東問西,主要問府城的情況。
孫山不善言辭,只說很繁榮,很好玩。德哥兒去過府城,又吹水起來了。
慶哥兒問:“山子,我大哥在府城很好吧,聽我阿爹說他在大姑的糖水鋪干活,已經很熟練了。”
孫山點頭:“明哥干得可好了,大姑和大姑丈也喜歡他。跟店里的伙計相處得也融洽。”
慶哥兒羨慕地說:“我也好想去府城,想到大姑家干活了。”
孫山理解慶哥兒的心情,過完今天,明天就15歲了,不用再去學堂了。
想當初明哥兒14歲就到府城干活,慶哥兒還多讀了一年書。
同為兩兄弟,際遇卻大不同。不論是慶哥兒自個,還是孫二叔夫妻都為明哥兒的將來發愁。
孫大姑不出聲叫慶哥兒到府城干活,孫二叔也不敢出聲,畢竟自家已經占了大便宜了,哪敢進一步要求。
孫二叔發愁府城明哥兒的婚事,也發愁孫家村慶哥兒的營生。
如果慶哥兒留在孫家村,只能跟在孫二叔身后耕田,重復孫二叔的命運。
孫山這時候才明白,孫二叔和孫二嬸為何整天愁眉苦臉了,孩子大了,父母的煩惱也多了。
孫三叔家的廣哥兒和永哥兒也羨慕明哥兒能到府城干活,如今他們也大了,不久也會像慶哥兒從學堂畢業,回來孫家村。
至于將來做什么,父母是指望不了,也只能把命運寄托在府城的孫大姑。
或許無憂無慮的只剩下德哥兒了,一個彈弓就快樂許久,兩個彈弓,雙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