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蘭送禮,也送了些府城的茶葉,老頭子泡了些,一股清香,對比自家的炒山茶,一個天一個地。
瑜哥兒嘻嘻笑地說:“我阿爺就是喜歡孫家村炒的山茶,說有股焦味,不一樣的口感。”
村長的大兒子理解地點頭:“我知道,就像吃慣了山珍海味,想吃家常小菜,嘿嘿,瑜哥兒,家里的拿去,明年春天,我們采摘多些,到時候留給你。”
瑜哥兒看到一大麻袋的山茶,趕緊擺手說:“太多了,一點就夠了,你們還要喝呢。”
村長夫人理都不理瑜哥兒,著急地說:“都全要了,我們就不喜歡喝茶,留給你阿爺喜歡喝茶的人喝。”
村長也贊同老婆子的話,鄉(xiāng)下人喝什么茶,只不過用來招呼人。既然何家喜歡,就全給何家了。
瑜哥兒沒辦法,扛著一大袋茶葉,跟著村長一家人回老宅了。
一進屋,被招呼到堂屋吃飯。
今晚人多,分了三大桌。男人一桌,女人一桌,半大小子一桌。
村長家的三個兒媳趕緊到廚房幫忙。
孫二嬸和孫三嬸早就從家里拿碗筷過來了,所以盛飯菜的碗碟足夠。
冬天夜長日短,很快天黑了,孫山阿娘蘇氏點了兩盞油燈,又在中間放了一個火盆取暖。
很快兩個妯娌和村長家的三個兒媳上飯菜。
先給每個人上一碗魚湯。
孫大姑笑著說:“喝魚湯的時候注意,不要被魚刺刺到。”
村長夫人點了點頭說:“小孩子就不要舀魚,只舀湯好了。”
草魚多刺,小孩子又不會吃,被刺到,可慘了。
村長夾了一塊粉葛,大家就開動了。
一邊吃一邊聊家常,主要是講玉娘。
也不能怪村長擔(dān)心的,玉娘又懷孕了,自從出嫁就沒回過孫家村,多虧有春蘭在何家,堂姐妹可以相互照應(yīng)。
村長問到:“春蘭,你什么時回府城?”其實早就問過了,但老人家,就喜歡問來問去。
在旁邊的何姑爺不等媳婦回復(fù),先回答:“后天呢。”
孫大姑跟著說:“來了好些天,也要回去了,府城的店鋪,還要忙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