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法令旨在加強社會管控,讓百姓互相監督,維護社會秩序。
其次是獎勵軍功,公孫鞅深知秦國軍隊戰斗力的重要性,規定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貴族若無軍功,不得列入宗室簿籍。
這一舉措打破舊貴族世襲爵位的特權,激發普通士兵的戰斗熱情。
同時,公孫鞅還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者可免除徭役,而從事商業或因懶惰致貧者,全家罰為官奴。
他希望通過此舉,讓更多人投身農業生產,增強秦國經濟實力。
這些法令一經頒布,便在秦國掀起軒然大波。
舊貴族們利益受損,紛紛跳出來抵制變法。
一些貴族暗中串聯,企圖煽動百姓反對變法;還有的直接上書秦孝公,要求廢除法令。
普通百姓也對新制度心存疑慮,他們習慣舊有的生活方式,對這些陌生的法令感到不安。
公孫鞅深知,此時若稍有退縮,變法便會功虧一簣。
他一方面加強對法令的宣傳,派人到各地講解變法的意義和內容;另一方面,堅決打擊反對變法的勢力,對那些暗中破壞變法的貴族毫不留情地進行懲處。
為取信于民,公孫鞅在咸陽城南門立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下令誰能將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
百姓們圍在木頭旁,議論紛紛,覺得此事太過容易,且賞金豐厚,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公孫鞅見狀,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一人壯著膽子將木頭搬到北門。
公孫鞅立即兌現諾言,當眾將五十金賞賜給他。
這一舉動讓百姓們相信官府的誠信,也為變法的順利推行奠定基礎。
然而,變法的推行并非一帆風順。有一次,太子駟觸犯法令。
在秦國,太子是儲君,地位尊崇,不能施以刑罰。
公孫鞅陷入兩難境地,但他深知,法令若不能公正執行,變法必將失去公信力。
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處罰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一個被割鼻,一個被黥面。
這一強硬舉措震驚秦國上下,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都深刻認識到公孫鞅推行變法的決心,法令也因此得以順利推行。
數年過去,秦國在變法的推動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百姓家家富裕,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社會秩序井然。
秦軍的戰斗力也大幅提升,士兵們為獲得軍功和爵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
看著秦國日益強大,公孫鞅并未滿足,他深知,秦國要想在戰國列強中脫穎而出,還需進一步深化改革。
公元前350年,公孫鞅趁熱打鐵,開展第二次變法。
這一次,他推行縣制,將秦國劃分為多個縣,由國君直接任命縣令、縣丞,加強中央集權。
這一舉措打破舊有的分封制,讓秦國的政令能夠更加順暢地傳達和執行。
同時,公孫鞅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一政策極大地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農業發展。
此外,他還統一度量衡,為秦國的經濟交流和國家稅收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