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茵看到她媽挑的魚苗,抽了抽嘴角:“媽,這會不會太少了?”
后世一畝田能養八百上千尾魚呢,就算剛開始不敢多養,這百來條也未免太少了吧。放到稻田里,找都找不出來。
“這還少啊?”
徐母都覺得多了,魚苗也不便宜。
不過既然閨女嫌少,那就再多點唄。
徐母咬咬牙,又添了百來條,最后結算時數了一下,三種魚苗總數湊了兩百六十八條,挺吉利的數字。
徐母趕緊結賬:“這下不能再多了,養得好明年可以多養點,可萬一養不好呢。”
魚苗錢不是錢啊。
徐茵也就不再勸了。
雖說稻田里養魚確實比魚塘來得輕松,但也不是說放下魚苗就不用再管了,起碼魚食得喂吧,否則魚瘦瘦長長,不夠肥大。
現在也沒地方可以買現成魚食,徐茵忍著肉痛花了500能量點,兌換了個適合農村用的魚食配方,那便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油菜籽榨油后的餅渣和米糠、麩皮等,幾者拌在一起發酵個兩三天,等腐熟就能用了。
可這些都需要人來做。爹媽歲數大了,少養點就少養點唄。
說不定等看到了收成,明年不用她催,她娘也會搶著多買點魚苗養的。
得虧徐母一大早就跟著徐茵來湖塘村買魚苗,等她買完回去,從老支書那得知消息的村民,也跑來湖塘村買魚苗了。
難得有人買,湖塘村還挺高興,好賴也是筆外快。
可來買的人一多,就高興不起來了。
他們湖里的魚,都是大魚產魚子、魚子變小魚、小魚成大魚這樣循環往復延續下來的。這要是魚苗都被買走了,他們自己村還有大魚吃嗎?還有魚子產嗎?
“不賣了不賣了!”
湖塘村的干部們商量后,集體反對再出售魚苗。
徐家村人說干了嘴也沒能說服湖塘村人繼續賣魚苗,沒辦法,只好跑去縣城打聽哪兒有魚苗賣。
有自然是有的,就是費點車錢和工夫,等運回來,最快也要兩三天后,遲的比老徐家晚一個禮拜才放下去的都有。
當然,徐家村也不是人人都聽信老支書畫的餅——跟風去買魚苗、養稻花魚,充其量就三分之一吧。
畢竟魚苗錢不便宜,萬一養不活,這錢不就打水漂了么?
因此,大部分人持保守態度,選擇冷眼旁觀,先看看這稻花魚究竟養不養得活,值不值得養。反正稻田就在那里,養得活明年跟著一起養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