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大家早早的吃了飯,海棠以為要在旭日初升的時候進城,誰知道一直等到了日上三竿整個隊伍才行動。
整個隊伍莊嚴肅穆,皇帝的儀仗稱“鹵簿”,其本意是記錄帝王出行時護衛、隨員、儀仗、服飾等的冊籍,后來代指儀仗本身。
漢唐宋明,天子鹵簿有三種,按照規格依次是大駕、法駕、小駕。其中最隆重的是大駕。到了清朝天子鹵簿起初也有三種,名字的叫法不太一樣。順治皇帝規定大駕鹵簿用于朝祭,行駕儀仗用于行幸皇城之內,行幸儀仗用于巡行四方。
康熙這次是祭祀祖宗,用的就是大駕鹵簿。
這個大駕鹵簿有對旗、對鑼、對牌、對傘、對扇、金瓜、月斧、朝天鐙這些儀器。馬五對,纛二十桿,旗二十執,槍十桿,撒袋五對,大刀十口,曲柄黃傘四,直柄黃傘八,紅傘二,藍傘二,白傘二,繡龍黃扇六,金黃素扇四,繡龍紅扇六,彩鳳紅扇四,吾杖二對,豹尾槍四根,臥瓜二對,立瓜二對。
帝王所乘坐的車稱為輅車,用六匹馬來拉,這就是天子駕六的由來。但是輅車沒有馬來,需要移動的時候,要有二十八人來抬才能抬動,整個大駕鹵簿是一千八百人的規模。
前面需要官員做導引,車子需要官員親自駕。
除此之外,這龐大的儀仗里面,有一部分是要吹奏樂器的,奏的都是雅樂,緩緩而莊重。
除了皇帝的大駕鹵簿,太皇太后也有屬于她的儀仗,加上隨行的車輛,侍衛,宮人。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光是整個隊伍進城都用了大半天的時間。
當康熙的“輅車”入城的時候,整個盛京的百姓在官吏的帶領下三呼萬歲,一片片的百姓跪倒在地,車子過去百姓們站起來,踮起腳尖看著難得一見的熱鬧。
車子到了盛京的街上,這次流程的重頭戲來了,一個老農帶著一口袋莊稼攔路。
康熙親自下車扶起了老農,一番作秀之后,這老農被重重的賞賜,這一袋子的莊稼被當做“民心歸附”也被帶到了輅車上。
與龐大的儀仗相比,盛京的宮殿小的可憐,皇太極稱帝的時候,模仿明朝的禮儀,他的大駕鹵簿也才三百七十多人,宮殿的規模和占地面積也遠遠比不得京城中的紫禁城。
好在盛京的王府比較多,京城來的人都能安排的下。別人可以住在王府,但是皇子皇女是一定要在盛京的皇宮里住著的。
傍晚時候,太皇太后帶著巴林公主和康熙以及一群皇子皇女這一干血脈親人在盛京的宮里到處看。
這里的一磚一瓦對于她來說都充滿了回憶,她來這里,是因為她的姑姑哲哲嫁給皇太極后連生了三個女兒,科爾沁就送她來皇太極的后院。
當時在皇太極的后院競爭極為慘烈。
太皇太后說:“那個時候,鈕祜祿元妃還在,烏拉那拉繼妃也在府邸,姑姑一個人在這里勉強支撐。”
皇太極的原配姓鈕祜祿氏,是如今宮中鈕鈷祿貴妃的姑祖母,她嫁給皇太極生下一個兒子,因為“輕慢無禮”被休,她的兒子也很快夭折,這位元妃不足二十就去世了。
這位元妃被休之后,烏拉那拉氏成了大福晉,被稱為繼福晉,生下了后來的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的次子,以及皇太子的長女。但是因為娘家失勢被休,后來下落不明。
烏拉那拉繼福晉倒臺后,大福晉的位置落到了哲哲身上。哲哲看到前面兩任的下場,日夜恭敬勤勉,不敢過問外面的事情,唯恐步了前兩任的后塵。加上科爾沁明顯是一大助力,可是科爾沁也有自己的心思,十分不老實,妄想多方下注,皇太極以哲哲沒生兒子為由,要求送哲哲的侄女海蘭珠來。
但是科爾沁送來的是海蘭珠的妹妹布木布泰,也就是這位太皇太后。
和哲哲的恭順不同,太皇太后布木布泰對外面的事兒很關注,關注卻不多說,她總能找到關鍵時刻給皇太極排憂解難。然而姑侄兩個一連生了六個女孩,而這時候皇太極已經登基好幾年了,不再是汗位混沌不明,科爾沁也熄了多方下注的主意,徹底著急了。
于是他們送二十五歲的海蘭珠到盛京,皇太極自然高興,親自迎接,給予了盛大的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