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剪紙的趙師傅則現場表演了快速剪紙,只用了三分鐘,就剪出了一幅“龍鳳呈祥”,引得臺下掌聲雷動。
蕭硯聽得格外認真,時不時拿出手機記錄下重點。
他發現,這些民間技藝雖然看似與古玩無關,但其實都承載著古人的審美和智慧。
比如劉奶奶的刺繡,針法與明代定陵出土的皇后禮服上的針法如出一轍;周師傅的木雕,造型風格與清代紫檀木雕的彌勒佛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技藝,其實都是古玩文化的“活態延續”,要想真正懂古玩,就得先懂這些背后的技藝傳承。
“下面,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聚硯閣的蕭硯蕭大師,為我們分享古玩鑒賞的技巧與文化!”
下午四點半,主持人的聲音響起,將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蕭硯整理了一下衣服,起身走上舞臺。
他沒有拿發言稿,而是隨手從展示臺上拿起一件清代青花纏枝蓮紋盤。
這是剛才一位古玩店老板帶來的展品,已經經過專家鑒定,是清代中期的珍品。
“今天跟大家分享鑒寶,我不想講太多復雜的理論,就從這件青花盤說起吧。”
蕭硯拿著瓷盤,對著臺下觀眾展示了一圈,語氣平和,“很多人鑒寶,第一反應是看‘款識’,其實不對,款識可以仿,但‘胎、釉、彩、形’這四個字,是仿不出來的。”
他指著瓷盤的底部:“大家看這個胎底,清代中期的青花瓷,胎土細膩,顏色是淡淡的灰白色,而且胎壁薄厚均勻,這是因為當時的制瓷工藝成熟,胎土經過多次淘洗,雜質少,要是仿品,胎土要么太粗,要么顏色過白,一看就不對勁。”
接著,他又指著瓷盤的釉面繼續道:“再看釉色,這件瓷盤的釉面光滑溫潤,像一層薄薄的玉,而且有自然的開片。”
“開片是因為釉料和胎土的收縮率不同,經過百年時間自然形成的,仿品的開片要么太規整,要么太雜亂,沒有自然的層次感。”
臺下的觀眾都聽得入了迷,尤其是那些剛接觸古玩的年輕人,紛紛拿出手機錄像,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李老坐在臺下,滿意地點了點頭,蕭硯講的都是最實用的鑒寶技巧,沒有半點故弄玄虛,比那些只會照本宣科的專家強多了。
“除了‘胎釉彩形’,鑒寶更重要的是懂文化。”
蕭硯放下瓷盤,語氣變得嚴肅起來,“比如這件青花纏枝蓮紋盤,纏枝蓮紋在清代很流行,因為‘蓮’諧音‘連’,有‘連年有余’的寓意,而且蓮花象征著純潔,符合當時的審美。要是一件明代的瓷器,上面畫著清代的紋樣,那不用看胎釉,就知道是仿品,因為文化是有時代特征的,不會憑空出現。”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我們玩古玩,不是為了收藏幾件值錢的東西,而是為了傳承文化。”
“每一件古物,都是古人生活的縮影,都承載著當時的歷史、藝術、工藝。”
“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陶藝、刺繡、木雕,它們都是古玩文化的延續,只有懂這些,才能真正懂古玩,才能把傳統文化傳下去。”
蕭硯的話剛說完,臺下就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持續了足足一分鐘。
不少人站起來鼓掌,眼神里滿是敬佩。
他們原本以為蕭硯只是個年輕有為的鑒寶師,沒想到他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竟然這么深刻。
許南喬坐在臺下,看著舞臺上從容自信的蕭硯,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揚。
她知道,蕭硯不僅是在分享鑒寶技巧,更是在踐行自己的初心。
讓更多人了解古玩文化,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
而她,會一直陪著他,一起把這件事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