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笑,“看來你是真把朕這話當成夸贊了!”
“陛下金口既開,微臣自當視作褒揚!”
李子城舌綻蓮花,幾句話便將朱棣捧得龍心大悅。
朱棣霍然起身,對李子城道:“好!既然你已制出克制倭寇的利器,這便引朕前去一觀!”
李子城一番駁斥,說得李宗元面紅耳赤,啞口無言。那暫緩發兵的提議,自然也就此壓了下去。
朱棣對他這番作為甚是滿意,心中也更堅定了要助李子城完成這兵器研制。
二皇子朱高煦掌管錦衣衛,其心腹紀綱在李子城手上連栽跟頭,朱高煦豈能甘心?朱棣深知自己這個次子的脾性。若李子城這次拿出的兵器抵擋不住倭刀,朱高煦必定借機發難,就算不能要了他的命,也定要將其罷官才肯罷休。
朱棣若親自出面回護,只怕父子間會因此生出嫌隙。但他此刻唯一的念頭,便是要將李子城這等少年英才留在身邊。假以時日,悉心栽培,必成大器。
朱棣遂率領文武百官,移駕城郊演武場。
他要讓滿朝文武親眼看看,李子城研制的兵器究竟如何,是否真能克制那扶桑倭刀!
工部匠人早已將那巨大的“狼筅”運送至此。與尋常三尺長短的雁翎刀相比,這支長達兩丈的巨物,顯得格外突兀。
朱棣瞧著場中那形似巨竹的物件,眉頭微蹙:“此物便是你用來抵御倭寇的利器?”
“回陛下,正是。此物名為‘狼筅’,乃微臣所設計。”李子城恭敬答道。
“這般巨大,莫非內藏玄機?”
“狼筅主體以韌性極佳的粗壯毛竹制成,長約兩丈,外裹鐵皮以增其堅固。竹筒內節已被掏空,可灌注毒藥。其頂端分叉,以細毛竹打磨而成,根部同樣包覆鐵皮,即便我軍鋒利的雁翎刀,亦難以一擊盡斷。分叉尖端設有梅花刺,邊緣開鋒,足以刺破敵寇皮肉。揮動狼筅時,筒中毒藥可隨梅花刺噴灑而出,沾染敵人傷口。所用之毒,見血封喉,中者立斃!”
朱棣仍有疑慮:“此物笨重異常,而倭刀輕巧鋒利。若兩相搏殺,你這狼筅,豈有勝算?”
“陛下明鑒,狼筅本非單兵所用。需得五人協同作戰:一人持此狼筅居中;左右各一人持盾牌腰刀護衛;后方兩人持長槍策應。如此五人結成一‘小隊’,于戰場之上,依微臣推算,足可應付倍于己身的倭寇!”
沿海守軍與倭寇多次交鋒,倭寇仗著倭刀之利,常常能以少敵多,令明軍損失慘重,軍中將領對此束手無策。他們甚至認為,若能以一換一,便已算可接受的代價。
朱棣原以為李子城拿不出什么驚人造物,卻不料他竟敢斷言區區五人之隊可敵十名倭寇!
此言一出,倒真勾起了朱棣的興趣。他轉頭吩咐朱高煦:“高煦,去挑些錦衣衛過來,演練一番!”
天子出巡,自有錦衣衛扈從。
朱高煦不敢怠慢,立刻從隨行親衛中點了十幾名好手。
依李子城安排,五名錦衣衛組成防御小隊:居中一人持巨大狼筅;左右各一人持盾牌與佩刀;后方兩人各執長槍。
另十名錦衣衛則手持佩刀,充作“倭寇”,于十丈開外對峙,雙方擺開架勢。
朱棣高坐臺上,看著下方十五人,面上帶著幾分閑適的笑意。
他此刻倒不太在意勝負輸贏,此行更多是散心,權作消遣。
大明兵多將廣,蕩平區區扶桑倭寇,在他看來并非難事。
況且戰場已定在朝鮮,那里多山地平原,少臨海之地,地利在我。
只消調一支參與過靖難的精銳之師,碾壓倭寇足矣,何須在意傷亡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