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的三司,到了這里就是明朝三司分權的雛形了,有點和明朝現如今的三司分權類似,也是防止一家獨大。”
“但是歷朝歷代在執法這塊上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政法混合!導致地方政治和執法混合在一起!”
陳平之前徐徐道來,可是說著說著聲音突然變得高昂,讓人為之精神一振,聽他繼續講道:
“執政者同樣也是執法者,兩者摻和在一起,那么我請問,執政者犯法了,誰來執法呢?一旦執政者不公,老百姓想要狀告執政者,又要去哪里去告呢?”
“最后無法就是越級上告,甚至是跑到京城畫血書告御狀,搞得滿城風雨。”
“所以無論你是郡守縣令還是三司分權,最后都逃不過一個弊端,那就是當無法對執政者施加有效的管束,一旦執政者出現不公,又沒有執法者加以約束,就會導致社會秩序崩塌和公民信任下降!”
陳平一口氣說到這里,朱棣和朱雄英聽得是一愣一愣的。
半晌之后,朱棣這才倒吸一口涼氣,驚呼一聲:
“若是不能解決這個弊端的話,那么依法治國豈不是空談一場?”
同一時間,躲在隔壁的朱元璋剛開始還怒氣沖沖,聽著聽著也冷靜下來。
他細細思索一番,發現還真的如同陳平所說的那樣,執政和執法無論是一家獨大還是三司分權好像都是混在一起,過去自己從來沒有將其分開的意識和想法,仿佛從過至今這樣做就是天經地義一樣。
“哼,不過如此,咱早就考慮到這點了,就是覺得老百姓申冤艱難,所以才將三司分權,又在應天城設立登聞鼓,讓老百姓可以隨時告御狀,難道咱考慮得還不夠周全嗎?”
朱元璋心里面想法頗多,但是說出來的話依舊嘴硬,完全沒有半點服輸的態度。
“先生,我父皇可是為百姓設立了登聞鼓啊,老百姓隨時可以來應天城告御狀,難道這還不夠解決問題嗎?”
同一時間,朱棣也是說了同樣的問題。
“呵呵,登聞鼓?”
陳平聞言卻只是冷笑一聲,淡漠地說道:
“登聞鼓的確算是一個在你們這個時代勉為其難的解決之法,也算是朱元璋有心了,不然的話我豈止罵他一萬遍?但是,登聞鼓雖然能一定程度保證老百姓可以告狀,但是呢,你想過一個問題沒有。”
陳平說到這里冷笑一聲。
“什么問題?”朱棣不解。
“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能力可以長途跋涉來到京城告御狀的,那些貧苦之家、垂暮老人,還有婦孺兒童所受的冤屈,試問他們有那個能力來到登聞鼓下告御狀嗎?只怕沒死在半路都算是好的。”
陳平的話,讓在場的眾人都沉默了。
無論是聽課的朱棣、朱雄英,還是隔墻有耳的朱元璋、朱標、李善長。
陳平說的話,的的確確就是現實。
“這件事的確難以解決,百姓想要申冤若是只能靠一個遠在千里萬里的登聞鼓,如何才能實現司法公正?依我看只能加強執法力度,確保公平公正的執法”
朱標想了想,就只想到這個辦法。
旁邊的李善長搖搖頭:“太子殿下,此言非也,地方官員誰能保證不出一兩個敗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