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帛上的字跡,蒼勁有力,鐵畫銀鉤,一如蘇烈本人。
信上的內容,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印證了蕭玄的猜測,卻又比他預想的,更加陰毒。
“太子蕭恒,已于朝堂之上,三次奏請陛下。”
“言北荒王功高蓋世,當為帝國北門之鎖鑰,擔抵御蠻族南下之重任。”
“其心可誅。”
短短幾句話,便將京城朝堂的暗流涌動,描繪得淋漓盡致。
蕭玄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將他捧得越高,就是想讓他摔得越慘。
一旦蠻族來襲,他勝了,是功高震主。
他敗了,就是萬劫不復。
太子這一手,陽謀與陰謀交織,堂堂正正,卻又殺機四伏。
信中繼續寫道。
“汪林已遣死士,出關聯絡左賢王赤羅,許以重利,并泄我邊關軍情,欲借蠻刀,以除后患。”
看到這里,蕭玄的瞳孔微微一縮。
他猜到了太子會借刀殺人。
卻沒料到,太子會做得如此決絕,甚至不惜出賣帝國軍情。
這已經不是黨爭。
這是叛國。
蕭玄將絹帛翻到了背面。
他的呼吸,在看到背面內容的瞬間,幾不可察地停頓了一下。
那不是文字。
而是一幅地圖。
一幅遠比他書房里任何堪輿圖,都要精細百倍的軍用地圖。
鐵壁關周邊的山川、河流、隘口、密林,都被用不同顏色的線條,標注得清清楚楚。
哪里可以駐軍,哪里適合設伏,哪里是巡邏的死角,哪里有不為人知的水源。
每一個細節,都精確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這不僅僅是一份地圖。
這是蘇烈大將軍,在北境駐防二十年,用無數將士的鮮血與腳步,一寸一寸丈量出的心血結晶。
是足以被稱為“鎮國之寶”的戰略利器。
如今,這份國寶,正靜靜地躺在蕭玄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