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政使司下轄下轄14府6直隸州111縣,其中多數境內有夷人,不知陛下要問哪支?”這不,即便來到養心殿,董其昌也不肯落座,倔強的站著問答。
“朕對四川詳情知之甚少,今日不妨仔細講講。”對于不聽勸的勥種洪濤從來不慣著,想站著是吧?那好,咱就從頭說,把時間拖長,看看到底誰難受。
董其昌也不含糊,當下就講起了四川的民族構成,還真是詳細,從居住區域到風俗習慣挨個說,洋洋灑灑半個多時辰沒停。愣是把洪濤弄得有點不好意思,看在袁可立的面子上以用膳為由中斷了問對,午后繼續。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治所成都府,是一級行政區,屬兩京十三省。但在軍事上四川同時設有都司和行都司兩個衙門,專職管理衛所。
都指揮使司就不多說了,管轄當地衛所的軍事機構。但行都司是個什么機構呢?翻譯成后世的詞匯應該比較接近軍事管制區,行政軍事一把抓,沒有州府縣這一級的行政單位。
在明朝的衛所制中,分為實土衛所和虛土衛所兩種。虛土衛所比較常見,兩京十三省中大部分都是此種。設立在州府縣內,沒有全權管轄區域,叫做虛土衛所。
反之,在沒有州府縣的區域只設立衛所,既要擔負軍事任務又要管理民政的叫實土衛所。
為什么這么設計呢?很簡單,在邊境地區很多地方經常發生戰爭,還沒有多少百姓居住,也就沒必要設立民政單位了,直接由衛所管轄比較省事,最典型的就是遼東行都司和陜西行都司。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四川行都司這樣處于漢夷交錯的羈縻地區,中央朝廷管束力很低,不得不采取以夷制夷的方法,把當地治安交給歸順的夷人,稱作土官,或者土司。
實際上這是明朝建國初期版圖擴張太快,騰不出時間和精力加以治理,不得已之下,仿照元制采取的一種臨時措施。
可壞就壞在朱元璋留下了遺訓,不允許子孫擅自更改,結果讓臨時措施變成了常態。后果可想而知,時間拖的越久麻煩越多,改起來也越難。
有什么麻煩呢?最要命的一個就是土司各自為政,甚至聯合起來鬧獨立。
土司制度具體成形是在唐朝,當時版圖大,但中央朝廷對很多地方無法做到直接管理,尤其是信仰、風俗、語言都不一樣的地區,漢人數量太少,派幾個官員過去根本沒用。
但人家歸順了又舍不得不要,干脆就由當地人管理當地人,稱作羈縻制度,具體表現就是任命當地的部族首領為土司。
(本章完)
喜歡不明不清請大家收藏:()不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