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公公。”李子城對著他,微微拱手。
來之前,王景弘已經提點過他,這秘檔庫的管事太監(jiān),姓海,是個伺候過太祖爺?shù)睦先?,深不可測。
“咱家可當不起李大人的禮。”海公公慢吞吞地站起身,他佝僂著背,走路悄無聲息,像一只貓。
他引著李子城,走入那如同迷宮般的書架之間。
“李大人,這里的卷宗,每一卷,都比外面那千鈞之石更重?!焙9穆曇?,在空曠的秘檔庫里回蕩,帶著一種說不出的詭異。
“拿起了,就未必……放得下了?!?/p>
李子城沒有說話,只是跟在他身后。
他知道,海公公說的,是實話。
這里面的每一個字,都可能關系到無數(shù)人的生死榮辱,關系到一段歷史的清白與冤屈。
終于,海公公在一排貼著“建文”標簽的書架前,停下了腳步。
他從架子上,取下最上面的一卷,用袖子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遞給了李子城。
“建文元年,春,第一次廷議記錄?!?/p>
李子城接過那卷沉甸甸的卷宗,入手冰涼。
他緩緩將其展開。
熟悉的,屬于恩師方孝孺那剛正不阿的字跡,立刻映入了他的視野!
那一瞬間,李子城的心,猛地一顫。
仿佛跨越了生死的距離,他又一次感受到了恩師的氣息。
卷宗上,記錄的是一次關于北方邊防策略的廷議。
方孝孺的發(fā)言,慷慨激昂,引經據(jù)典,力主“文治德化”,認為對北方的蒙古部落,當以懷柔為主,教化為先,以彰顯大明天朝的仁德。
每一個字,都透著一股儒家士大夫的理想與風骨。
李子城看得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當年在方家書房,聽恩師講學的日子。
然而,當他繼續(xù)往下看時,他的動作,卻猛地頓住了。
在方孝孺發(fā)言記錄的旁邊,他看到了另一個熟悉的名字——陳舒平!
兵部尚書,陳舒平!
陳茹的父親!
記錄顯示,在那次廷議上,陳舒平當庭站了出來,激烈地反對了方孝孺的提議!
“方學士之言,乃書生誤國之論!”
“胡虜之輩,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懷德!不以雷霆之勢,將其徹底擊潰,使其膽寒,一味懷柔,無異于養(yǎng)虎為患!”
“臣以為,當立刻增兵九邊,主動出擊,將戰(zhàn)火燒到草原之上!方為萬全之策!”
兩人的爭論,異常激烈!
卷宗上,甚至記錄了建文帝不得不親自出面調停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