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城此前關于削藩的洞見,讓朱棣頓感豁然開朗;而他削弱錦衣衛的構想,更是令這位即將登基的王者眼前一亮。
然而,對于李子城,朱棣心底始終存著一份戒心。
他以“靖難”、“清君側”之名起兵奪位,終究難逃“得位不正”之議。
此刻他憂慮的,已非天下悠悠眾口,而是百年之后,子孫是否也會重演這同室操戈的慘劇。
李子城確是可治國的能臣,但若他骨子里是個阿諛奉承、結黨營私的軟骨頭,朱棣同樣會毫不猶豫地除掉他。
為君者,既要知人善任,更需殺伐決斷,絕不可為后世留下半分禍根!
朱棣面上笑意淡淡,李子城后背卻已沁出冷汗。
若非他多了一世記憶,深知這些上位者的狠辣手段,換做旁人,方才那番試探,恐怕早已身首異處。
朱棣心中雖喜得此才,面上卻不露分毫。
他先冷冷掃了李子城一眼,轉而對方孝孺道:“方孝孺,你屢次對孤大不敬,論罪當誅!念在你是太祖老臣,孤今日網開一面。自即日起,你師徒二人便去孝陵,為太祖皇帝守陵吧!”
此言一出,方孝孺面色微變,李子城心中卻是暗喜。
朱棣改變心意,派他們去守陵而非處死,顯是起了惜才之念。
方孝孺本欲再度拒絕,可瞥見身邊尚顯青澀的李子城,終是化作一聲無奈的嘆息。
他年事已高,死不足惜。
但這新收的弟子,胸懷治世之才,若陪自己共赴黃泉,實在可惜。
先前痛斥朱棣,不過是放不下心中那份“君辱臣死”的執念。
建文生死未卜,他豈能屈身侍奉“逆賊”?
見方孝孺不再反駁,朱棣微微頷首,意味深長地看了李子城一眼。
“紀綱!”
“卑職在!”
“將方孝孺、李子城師徒押送孝陵,為先帝守靈!”
紀綱眉頭微皺:“陛下,那方孝孺的家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