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秦三豐,許大牛停了手,拿毛巾擦著汗憨憨一笑。
“這些鐵礦石和高溫爐怎么樣?”
秦三豐問道。
“主人,這些鐵礦石雜質不多,純度極高,是我見過最好的鐵礦料!”
許大牛一臉興奮,“還有這高溫爐,用上焦炭以后礦料融得快,煉出的鋼鐵極為精純,弟兄們都說干起活來都痛快!”
“那就好!”
秦三豐高興點頭,隨即把目光落在一名鐵匠的手上。
鐵匠正在鍛打一柄鋼刀的刀坯,就見他將一塊鋼板用鋼鉗夾到爐中一次次加熱到通紅,然后用鐵錘奮力捶打,每一錘下去都是火星四濺!
捶打數十次后,鐵匠將鋼板折疊起來繼續捶打,如此反復。
看得出這鐵匠是下了狠勁,胳膊上的肌肉條條暴起如鋼條一般!
秦三豐眉梢一挑,“這可是百煉鋼法?”
許大牛趕緊做個噓聲動作,把秦三豐拉到一邊緊張說道,“主人,這確是百煉鋼法,此工藝對匠人技藝和體力都是極大考驗,在鍛打過程中務必要專心,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重頭再來!”
秦三豐點點頭。
前世,秦三豐曾在網上看到過用百煉鋼的工藝手工打制刀具的視頻,為此很感興趣,專門搜了很多相關視頻觀看。
這種百煉鋼出現在隋唐以前,確實能通過無數次的折疊鍛打制造出品質優良的刀劍,只是這種鋼的獲得全靠鐵匠的苦力堆砌和經驗積累,費時費力成本極高,可謂勞民傷財,因此制成的刀劍兵器數量稀少,只有帝王將相和一些不差錢的權貴才能擁有!
而到了隋唐時期,有一位名叫“綦毋懷文”的冶金高人橫空出世,創造性的發明了“灌鋼法”!
鋼鐵的煉制,其質量好壞大部分取決于含碳量,含碳量高,鋼鐵硬度和強度就高,反之則低。
然而含碳量過高,鋼鐵的可塑性和韌性就低,容易折斷;含碳量過低,鋼鐵又會變得酥脆,所以,含碳量適中才是能否鍛造出好鋼具的關鍵!
綦毋懷文發明的“灌鋼法”不僅大大提高了煉鋼效率,極大的縮短了生產周期,對于鍛打過程中的質量穩定性也更加可控,尤其是使精鋼的量產成為可能,完全摒棄了百煉鋼那每一件都需千萬次鍛打的工藝!
這種灌鋼法就是將數個熟鐵塊緊緊捆扎在一起后升溫加熱,再將熔化的生鐵液體澆淋其上,然后再次熔煉,其原理就是“以生補熟”、“以熟濟生”,從而直接獲得含碳量適中、質地均勻的精良鋼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