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也不乏有內禪的。如楚國曾經有位國君叫熊摯,在位期間得了瘟疫。為了不傳染給自己的子民,熊摯將君位讓給了兄弟,自己孤身一人離開楚國,來到了夔地深山老林。
但他最終并沒有因病而亡,而是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憑著個人魅力和能力,將夔地人民團結到自己身邊,建立了夔國。
還有便是紀國,公元前690年,齊軍攻破紀國都城。
在破城前,大勢已去的紀侯宣布將紀國交給自己弟弟紀季。紀季已經投降齊國,讓國于他,至少可保宗廟。這其實也算是一種內禪。
到了戰國時,最著名的便是趙國國君趙武靈王。為了專心對付北狄,他把國君之位讓給太子,自己稱主父。
后來還有唐高祖李淵將帝位讓給了唐太宗李世民、清乾隆皇帝將帝位讓給太子嘉慶皇帝等。
晉景公之所以要搞內禪,確實是因為他已經不能再履行晉國國君之職了,他病得很重。
公元前581年夏,晉國世子州蒲繼位為晉國新君,史稱晉厲公。
晉厲公上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替父親求醫。
可以說,這幾年來,晉景公不停吃藥看郎中。全世界的郎中都請過了,但他的病就是不見好。
晉厲公無奈只好求助于世敵秦國,因為秦國有一位叫緩的名醫。
這名醫史料記錄為醫緩,因為當時秦國的這位名醫醫術實在太高明了,所以后來醫緩便成了名醫的代名詞。
聽說晉國放低姿態去秦國請全世界最有名的醫緩來治自己的病,晉景公非常期待。
他一邊盼著秦國人能夠放醫緩來晉國,一邊盼著醫緩早點到,日思夜想,結果又做夢了。
夢里,晉景公聽到有兩個孩童在對話。其中一童子道:“這下慘了,醫緩要來找我們了。這可是一個名醫,看來我們這次是逃不掉了。”
另一童子想了想,道:“有一個地方,醫緩應該找不到。那便是肓之上,膏之下,我們都躲到那里去吧。”
晉景公盼望中的醫緩終于來了。他仔細幫晉景公搭了脈,看了氣色,反正就是他的一整套診斷術下來,對晉景公無奈搖了搖頭道:
“君侯之病,病根已至肓之上、膏之下了。針不達,灸不能,藥力無效,在下醫術不精,沒法治了。”
膏,即心尖脂肪;肓,指心臟與膈膜之間的位置,膏肓之間被指藥力不到之處。
成語病入膏肓便是源自于此,形容病情特別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態嚴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晉景公嘆了口氣,回想起自己做過的那個夢,不由對醫緩之醫術佩服萬分。
既然不能治了,那也就隨它去吧。晉景公命人給予醫緩厚禮,然后自己開始得過且過。
也許一切都放下了,心情輕松了,晉景公這段時間的感覺反而是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