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令成得臣火冒三丈的一份國際聲明來了:曹、衛兩國從此堅定地跟著晉國老大哥,斷絕與楚國的盟國關系。
這樣一來,成得臣提出的要求就完全毫無意義了:為了你曹衛兩國,咱楚軍這才極不甘心地從宋國撤退。現在倒好,你們倒向了晉國,這純粹就是在開國際玩笑!
成得臣火大了,晉國人太欺負人了!
成得臣立即請示楚成王,要求楚成王允許楚軍向晉軍發起進攻。
楚成王也很火大,他的火大有兩個原因,一是成得臣把事情搞成這樣,說過不要與晉軍交戰,結果還是不得不戰。
二是對晉國的憤怒,你晉國人也著實可恨,怎么可以這樣做?
他知道,此時如果強令成得臣率楚軍撤退,那等于是楚國楊白勞一場。不,應該說是丟了夫人又折兵。
宋國沒打下來,反而是丟掉了曹國、衛國兩個小弟。
這兩個小弟一丟,那楚國好不容易在中原收服的這些個小弟不是對楚國深深失望?那以后楚國還想要在江湖上混么?
在成得臣的再三請求下,楚成王決定與晉一戰,并派出援軍供成得臣調遣。
這個時候的楚成王,雖然極不情愿與晉國一戰,但他相信成得臣,相信他率領楚軍一定會戰勝晉軍!
成得臣率軍撤離了宋國,朝著衛國的方向進發。衛國,正是那個偽君子重耳率晉軍駐扎的地方。
先軫冷冷看著這個這一切,他知道,一場決定晉國命運、決定自己是否成就真正的名將、決定晉國是否從此崛起稱霸中原的大戰,即將打響!
這是兩個大國之間沒有結束,請!
這說明自己拿了人家宋國的好處費卻沒辦好事,而事情就壞在楚軍統帥成得臣身上,既然那么不給面子,那就幫晉國人與楚國干一架吧。
原本堅定地站在楚國一邊的魯國人,也已經撤軍回國了。至少,魯軍不會再幫助楚軍了。
城濮大戰之外交戰,晉國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其實在此之前,先軫已經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另一個勝利,那便是心理戰!
對一員名將來講,了解自己的對手那是必修課。對楚軍統帥成得臣,先軫太了解了。
成得臣作為楚國名將,自出道以來,可以說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這次討伐宋國,卻偏偏遇到了麻煩。
自公元前634年楚軍北上討伐宋國,一直到現在公元前632年春天,整整一年多,成得臣居然沒將宋國拿下!
久攻宋國而不下,已經令成得臣火很大了。而先軫以復國為條件使曹、衛兩國背叛楚國,更令成得臣火大。
一個在臨戰前總是發火的統帥,肯定是要犯錯的。戰場無小事,任何小的差錯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先讓你成得臣火大,再讓你成得臣在判斷上出差錯,這正是先軫想要的。
而讓成得臣在判斷上出差錯,那就使計。先軫的計策就是示弱誘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