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姐兒若是個兒子就好了。”徐熹又一次感嘆道。麗姐兒若是個兒子,他身上的擔子會輕很多。
林氏聽了徐熹的話,心下黯然。女兒即便是千般好,卻早晚要離了娘家。
“麗姐兒哪里都好,可我也怕咱們的女兒太好了,以后的路途坎坷。都說秀木于林,風必摧之,也不知她將來的姻緣在哪里。”林氏傷感道。
“莫不如我們招婿?”徐熹道。
“這怎么行?又不是家里沒兒子,若真招婿,家里怕也不得安寧了。”林氏身在后宅,想的更多,更長遠。
麗姐兒若真招婿,以后與幾個哥兒的關系再親密,也為因為家產等利益糾葛,親情變了味道。有時候,利益在眼前,不爭也是爭。
“我也就是說說,我們張大眼睛,仔細找好的就是了。再說,即便女兒嫁出去了,我們也不是見不著了,左右找個離得近的親家就是了。”徐熹連忙道。
“這家里,我身子不好,就只能指望著麗姐兒料理。麗姐兒是個好性的,這次卻對幾個哥兒發了大脾氣,著實是幾個哥兒的錯。可細想想,幾個哥兒如此頑劣,卻是我沒有教好,是我犯了大錯。爺,看在幾個哥兒年紀還小,且麗姐兒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的份上,您別過多責怪。您要責怪,就責怪我好了。”林氏轉入正題道。
林氏一片慈母心,說是溺愛也好,心疼也罷,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徐熹也就不好駁了。
“知道了。”徐熹沉默了一陣,才松口道。
“還有件事……”接著林氏就把麗姐兒的提議說給徐熹聽。
徐熹眼睛一亮,心下有些意動。幾個哥兒究其原因,如此頑劣就是因為全家上下都捧著他們,他們才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若是讓他們知道怕,在書房中讓他們見識見識,說不得幾個哥兒就改好了。可是幾個兒子年歲確實有些小,不是七歲就是六歲,會不會揠苗助長?徐熹一時拿不定主意,有些為難。
“我與祖父商量商量。”徐熹還是覺得待幾個兒子到了十歲再去書房比較好。
林氏本就不想幾個兒子太早去書房接觸人情世故,看徐熹還有絲猶豫,心下反而輕松許多。反正兒子到了十歲就不在自己身邊了,能多留幾年就多留幾年吧,只不再驕縱地養著就是了。
到晚膳的時候,幾個哥兒見父親面沉入水,全都低眉順眼的,生怕父親責罰,一個個都很規矩。麗姐兒在一旁瞧著,心下嘀咕:何時徐熹也成了嚴父?幾個哥兒又如此乖順?明明在記憶中,徐熹只打過幾個哥兒兩次。是不是因為平生只被打了兩次,所以才記憶深刻,對徐熹格外畏懼呢?那她呢?她也狠罰了幾個哥兒一次,他們會不會記憶猶新,將來也生分了呢?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