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止道:“現在是鬼家論道,他處處掌握主動,還是稍安勿躁為好。待辯道大會時,再讓他好看。”
公孫諾重重哼了一聲,只得暫且忍耐,重新坐倒。
難得見到名家這等氣急敗壞的模樣,諸家百家之人,十有八九望著名家暗笑。即使清靜無為的道家弟子,也露出幸災樂禍的樣子。不過,長清道者卻驚嘆道:“能夠如此精準的揣摩人心波動,將公孫諾玩弄于股掌之間,此子的靈魂修為應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肖逸聞言亦是一驚,心道:“難道短短數天時間,林月河的靈魂修為當真暴漲到了如此地步?”
這時,只聽林月河問道:“諸家道論各有其理,又各有其弊,既可稱為對,又可稱為錯,何也?”
百姓早已昏昏然,自然回答不出。諸家仍舊堅信自家之道方是大道,亦無法回答。
肖逸急于想知道到底為何,忙凝神靜息,聽其說道。
全場一片寂靜,林月河頓了頓,才道:“俗話說,龍生九子,個個不同。人類也是一樣,每一個人的外表和思想都不相同。諸家之道的差別,正反映了人性之多樣。面對同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考量,處理辦法也各有不同。對錯只是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因而,諸家之道誰也不能說對,誰也不能說錯。”
眾生依然懵懂,聽不明白。不過有識之士已聽出些端倪。儒家將報德報怨之事升華至家國大道,鬼家卻將之引深至人性探究。
鬼家善揣摩,又主修靈魂之道,對人形探究之深自是無人能比。
果然,聽那林月河道:“說到此處,話循其本。雖然各人遇事考量不同,但是終究無法脫出人之天性。趨福避禍、趨利避害,乃人之天性,諸家道法固然精妙高尚,可是遇到德怨之事時,也必然要心中做個福、禍、利、害的考量,其最終決定必然是選擇了福、利一方。”
諸子百家之中,十有八九之道是倡導世人放下一己私利,或仁愛,或兼愛,或常善,或普度,或濟世,等等,不勝枚舉。諸家弟子為了維護自家之道,實現心中宏愿,甘愿舍棄自身性命。可以說,諸家道義早已超脫了生死之限。
此時,林月河竟然敢說諸家在報怨時,還存有私利之心,諸家聞之,豈能相饒。
其話語一落,就好似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得百家反對,斥聲如潮。
千夫所指,無疾而終。面對這等場面,換做他人,早已心驚膽戰,被駭得躲下臺去。
但是,只見林月河神情極其淡定,環視眾人,忽然哈哈一笑,道:“論起道來,滿口的仁義道德,可是剛聽了一句逆耳之言,就瞬間忘了自家之道,成了這副德行?當真笑死人也。”
不爭之道,為了弘揚道法,又不得不與人爭。正如道家一般,提倡無為而治,但是為了弘揚大道,又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與人爭鋒。這等情形實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就長遠大勢而言,又卻有必要。
諸家皆有此等無奈,這時被林月河點破,心生慚愧,頓時一愣,說不出話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