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馮鑒真在朱日和主導演習之前,三代機工作人員們就完成了對機體的全部檢查和測試。
如靜力與強度試驗,發動機地面試車,航電與飛控聯調等。
該有的標準一個不少!
此刻,高臺上的眾人望著跑道上蓄勢待發的明黃色戰機,眼中帶著十足的熱切。
方天為抬眼望去,眼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波動。
從外觀上看,三代機和他主導的殲-7改型大小差不多。
但整體結構卻是天差地別。
從他的視角看來,三代機采用的是近距耦合鴨式氣動布局、放寬靜穩定度設計和翼身融合技術。
鴨翼與三角翼配合,提高機動性和敏捷性,同時對大迎角飛行性能大大改善。
不得不說,他的眼光頗為老辣,一下就看出了三代機的氣動布局和結構所帶來的好處。
想著,方天為不由得將眼前的戰機和殲-7在心中比較起來。
殲-7還在遵循的是老一套,是大后掠切尖三角形中單翼布局。
這種布局的好處非常明顯。
在發動機推力有限的情況下,這樣的布局能讓戰機能達到2馬赫以上速度和超過
2萬米升限。
但壞處同樣明顯,這樣的布局代表著其注定無法擁有更高的上限,亞音速巡航阻力大,超音速推力損失大。
同代戰機這或許不是什么大問題,但面對下一代戰機,這樣的上限則注定著差距。
不過他心中還是帶著幾分憧憬。
或許在近身情況和低速情況下,殲-7能和三代機斗一斗。
另一邊,徐帥和朱鐵軍目光同樣放在不遠處的戰機上。
從他們非專業性的視角來看。
這架三代機的造型頗為大氣磅礴,和龍國現有的戰斗機完全不一樣。
至于具體的性能,只能通過待會兒的試飛才能看出來。
而作為主導此次試飛的馮鑒真,此時手中拿著對講機。
聽著里邊各部門的交流訊息,目光沉穩。
對于試飛流程,他心中已是了然于心。
只等著地勤人員做最后的檢查,殲-10第一次飛行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