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直覺,很少出錯。”他下了判斷,“東西別碰,放那兒。我通知保衛(wèi)科。”
他拿起桌上的電話,“保衛(wèi)科值班室?我技術支援中心陳國強。”
“我們這邊孫琳收到一個可疑包裹,寄件人、來源地存疑。”
“請立刻派人過來處理,要求攜帶取證設備,全程錄像。”
“對,現(xiàn)在。孫琳會配合你們。”他放下電話,目光落回我臉上。
“處理得很對。記住,在我們這種地方,事出反常必有妖。”
我點了下頭,那股無形的壓力還在。
“回去等著,人馬上到。你配合他們完成取證流程。”
“記住最重要的一點,”他眼神沉靜,“無論里面是什么,你一切如常,該干什么干什么。”
“明白!”我轉身拉開門。
“孫琳,”他的聲音在身后響起。我停住腳步。
“別慌。這種‘意外驚喜’,咱們這兒見得多了。按規(guī)程走,就不會錯。”
回到工位,重新點開電腦屏幕上那份外協(xié)廠資質審核表。
表格里的字密密麻麻,王海那張臉和那個包裹卻在腦子里打架。
不到三分鐘,保衛(wèi)科的老劉帶著一個年輕干事小吳就進來了,手里提著一個黑色金屬箱。
技術支援中心的同事們對這種場面已經(jīng)習以為常,小張也只是抬頭看了一眼,就繼續(xù)埋頭敲他的代碼。
“孫工,麻煩你指認一下物品。”老劉走到我桌前,眼神里帶著安撫。
“就是桌上這個。”我指了指。
小吳立刻從箱子里拿出一個便攜式攝像機,打開支架,調整角度,鏡頭對準了桌面和包裹,紅色的錄制指示燈亮起。
老劉則戴上手套,動作極其小心地拿起那個包裹,湊近燈光,仔細檢查封口膠帶、快遞單的打印痕跡、任何可能殘留的指紋或標記。
他一邊看,一邊低聲對著小吳的鏡頭進行同步描述記錄:“包裹外觀無明顯破損…快遞單寄件人信息模糊,手寫體…地址為可疑…”
記錄完外部信息,老劉放下包裹,從箱子里取出一個手持式非金屬掃描儀,外形像個加大號的探雷器。
他打開開關,儀器發(fā)出輕微的蜂鳴。他拿著儀器,隔著包裹約五厘米的距離,緩慢而穩(wěn)定地移動掃描。
當掃描儀移動到包裹底部的位置時,蜂鳴聲突然變得尖銳急促,屏幕上跳出一個紅色的峰值信號!
老劉神色不變,對著鏡頭說:“檢測到內(nèi)部存在高強度電子信號源。位置標記:底部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