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知道的這些未來史實,李世民自然是不可能知道。
所以,他質(zhì)疑的態(tài)度依舊沒有改變。
“你年紀還小,看不到科舉的長遠作用。”
李世民開口對李逸說道。
他覺得,李逸雖然看明白了他舉辦科舉的目的,但還是對科舉制度了解不夠,認知不深,所以才會輕視大唐的科舉制度。
聞言,李逸笑了笑:
“秦叔,有才不在年高,無才空活百歲。”
“咱們大唐的科舉制度,在我看來缺陷很多,所以根本起不到打擊門閥士族的作用。”
聽見這話,李世民饒有興致地回道:
“你具體說說。”
雖然他此時不覺得李逸能說出什么高深的見解,但他很好奇李逸口中的大唐科舉制度缺陷是什么?
看見李世民非要把這個問題追問到底,李逸也談興大發(fā)。
“既然秦叔你感興趣,那我就好好給你說道說道。”
“咱們大唐的科舉制度,存在先天不足。”
聽到李逸指出的大唐科舉制度第一個缺陷,李世民愣了一下:
“這是何意?”
李逸沒有直接解答李世民的疑問,而是向他提出了一個新問題:
“秦叔,咱們大唐的科舉,每年最多錄取二、三十人,但你知道大唐一共有多少官員嗎?”
“大約1萬八千人。”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回道。
“咦,秦叔你怎么知道得如此清楚?”
李逸心中頗為詫異。
他在后世穿越前,查過這個數(shù)據(jù),所以知道。
但根據(jù)前身的記憶,秦天策就是個普通人,怎么會對朝廷官員總數(shù)如此清楚?
看見李逸臉露驚訝之色,李世民心中咯噔一下,但臉上沒有露出絲毫異樣。
“有一次在酒館聽人說的,也不知道準不準確。”
李世民很快編了一個答案。
“是準確的。”
李逸沒有糾結(jié)這件事,而是肯定了李世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