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好,當初在大元的時候,就是一個貪官污吏,那把這些人給招進來,這大明能好嗎?”
“這一開國,就是滿朝的貪官污吏,那這國家還怎么可能好?”
朱元璋瞬間眼神都清澈了幾分。
李可又道:“當然,這世上的確存在那些不貪不腐之賢才,可能劉基、宋濂這些人,就不一定會貪,因為他們有道德、有底線,如果他們真想貪,跟人同流合污,早在元朝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跟蒙古人一起同流合污,但必須要相信一個事實,那就是這世上,是劉基、宋濂這樣的人多,還是欺壓百姓的貪官污吏多?我想,陛下您吃過的鹽,比我吃過的飯都多,所以不用我多說,你應該都明白。”
“而接下來的大明,為了治國,尤其是當涉及到一些鄉村的時候,還得需要一些當地的鄉紳、里正才有可能把這個國家給治理好。”
“可這些鄉紳、里正,在元朝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是欺負百姓欺負習慣了。”
“陛下你會相信,他們到了新朝,就一定會立馬收手?”
李可已經侃侃而談了起來:
“遙想當年,李世民為何會有貞觀之治?”
“其實在反腐這一塊,也是下了功夫的,他甚至親自派了一些人,帶著財物,去賄賂官員,就看哪個官員敢收。”
“還抓了典型,有一位叫做長孫順德的官員,是長孫皇后的族叔。”
“大唐起兵反隋時,對方是重要核心成員,沖鋒陷陣,屢立軍功,沒多久,就成了大將軍、還封了國公,這既是皇親,又是元勛,十分尊顯。”
“玄武門之變,他也站在了李世民一邊,血戰李建成部,再立大功。”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貪污了,李世民有放過他嗎?”
“沒有!雖說隋唐時歷來就有,元勛有將功抵罪的規定。”
“人家把罪給抵了,那你皇帝就不能拿對方怎么辦了。”
“可這樣一來,對方難道就服氣?”
“于是后來,李世民就在朝堂上,十分別出心裁地,直接賞賜了對方數十匹絹,讓他自己覺得羞愧。”
“你不是貪嗎,那朕直接賞給你。”
“這招果然就起了效果,長孫順德之后隱居家中,再也抬不起頭來。后來,長孫順德又得到了重用,他在地方,整肅官吏收受百姓錢財,追奪前任霸占的良田分給百姓。同一個長孫順德,前后判若兩人。”
“臣以為,大明開國也可以來一套這樣的,正所謂,治國先治吏。哪有可能用貪官污吏,卻能把國家給治理好的?”
“后來貞觀六年,又有一個叫做陳萬福的人,路上住官府驛站的時候,多拿了驛站幾石的麩子。”
“李世民在朝廷上宣布賞賜陳萬福麩子,并讓他當眾自己背回家去。”
“有了廉恥之心,略施薄懲,就足以剎住不正之風。”
“還有這治理貪腐,一定要抓早抓小。”
“若是發展成參天大樹了,那怕是陛下您再怎么糾正,殺多少人,也有心無力了。”
“大唐就是因為善于在開國之初,及時糾正貪污腐敗的不正之風,才會有貞觀之治這樣的美名。”
“我最喜歡的就是李世民,文治武功,沒有一個皇帝能夠比得上。”
朱元璋有一種,我自己是現任,現在李可說前任更好的感覺。真是反了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