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連忙站起身,走到旁邊等著,把這個蒲團讓給了小姑娘。
清清則在他剛才旁邊的蒲團上跪坐祭拜,桃子緊緊的縮在她腳邊,抬起頭呆呆的看著頂上的佛像們,這些長得金光閃閃的巨大的人讓它覺得自己非常渺小。
祭拜完成。
外頭鐘聲又響了起來。
整整三十六響。
鐘聲不絕于耳。
陳舒在點評上看過別人的評論,知道這是齋鐘,意思就是可以開飯了。
第二件事——
吃五塊一位的齋飯。
“走!”
陳舒已經(jīng)不在乎剛才的事了,連忙跑去新正寺的五觀堂,就是齋堂,食堂。
這里是前山外院的齋堂,用餐的主要是外門弟子和游客,其中游客收費五元一位,非常便宜。有些家住山下附近的老人甚至有天天來爬新正寺的習(xí)慣,早晨開始爬,鍛煉身體,擼擼猴子,中午吃個飯,下午回家,不僅把一天消磨過了,還吃了頓便宜午飯。
但陳舒連這五元錢也不愿意掏。
只見他走到齋堂門口,從兜里摸索片刻后掏出三張證件,遞給門口的沙彌看。
皈依證!
陳舒以前帶著姐妹倆去辦的。
佛門道門都辦了。
這玩意兒不要錢,拿著身份證就可以辦。辦完之后可以在全國各大寺院宮觀吃飯住宿。
知道的人不多,但切實有效。
憑借著手上兩本皈依證,以前陳舒帶著姐妹倆出去游玩時,別人爬到山頂上,都嫌山上住宿太貴,只有他們不僅可以住在寺院宮觀里,還能蹭頓飯。
這羊毛你不薅?
門口的沙彌露出微笑,對陳舒三人微微鞠躬:“三位師兄勤拿少取,節(jié)約糧食,切記約束好寵物,勿將提供給人的餐具拿給寵物使用。”
“知道,多謝。”
三人進(jìn)了齋堂。
里面很大,已經(jīng)有游客在用餐了,這些游客以中老年人為主。
飯菜碗筷都是自取的。
陳舒過去看了看,菜色不多不少。
主食有綠豆干飯、玉米干飯、菜葉粥和白面饅頭,菜品有炒土豆絲、煎豆腐、紅燒豆腐、紅燒豆子、清炒蓮白和一道看起來很清淡的茄子,還有一個泡菜,是切成粒的酸豇豆,以及一個蔬菜湯。
三人先一人來了一碗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