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袁崇煥的所作所為,朱由檢其實也能理解。
畢竟王朝末年了。
而且大明對后金一向全是慘敗,確實也需要一場勝利,來破滅金人不可戰勝的神話。
但袁崇煥接下來的操作,就不能被朱由檢容忍了。
寧遠大捷后。
袁崇煥茍合時任兵部尚書王永光。
竟直接上報朝廷,妄想統領遼東地區軍、政、財等等諸項事宜一切大權。
好在當時原身的哥哥朱由校并未同意此等舉動,還派出親信前往遼東監軍。
更過分的還不止于此。
袁崇煥還傳出有曾與后金私下議和的舉動,最終被群臣攻擊迫不得已之下暫時辭職。
這一點是絕對無法被朱由檢接受的。
議和可以議,這種暫時妥協的方式他用起來是把老手。
但你袁崇煥一個朝廷將領,一邊妄想統領遼東一邊又在私下議和。
你想干什么?
在朱由檢看來。
袁崇煥的這種舉動已經等同于背叛大明、背叛種族、背叛血脈!
此人和王永光必須要以極端手段處決。
朱由檢不動聲色的搓了搓手指,兩人的名字已被他記在心中。
不過他并沒有現在就下旨去誅殺二人的打算。
身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
朱由檢深知,在軍事局面落后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輕易殺死任何一名將領。
無能怯懦的及時調離關鍵職位,打了敗仗的要鼓勵其重整旗鼓,以最大程度的寬容和公正來對待這些人。
等到和敵人局面僵持時,像袁崇煥這種人的腦袋就可以拿出來祭旗,順便震懾怯懦不敢出戰的將領了。
至于局面優勢時,那就該考慮后續的利益分配問題了。
對于現在的朱由檢來說,便是要去鼓勵遼東地區有所建樹的將領,穩住人心。
像類似于覺華島上的戰死守將姚撫民,必須要追封并善待其后人。
朱由檢也知道,以大明如今的政府執行力和財政狀況來說,所謂的撫恤絕對到不了這些人的后人手中。
但至少這樣做了,還是能先暫時收服一些人心的。
朱由檢繼續翻閱遼東地區的官員名冊,在又注意到一個叫做毛文龍的名字后,他叫來了王承恩。
“追封覺華島守將姚撫民”
朱由檢一連念了十來個為了大明戰死的將領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