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須發皆白的老石匠,正拿著鑿子修補城門上的石雕,他的手在顫抖,卻每一下都鑿得精準,石屑落在他的布鞋上,像落了層雪。
“老人家,歇會兒吧。”商隊頭領遞過去一碗水。
老石匠擺擺手,指著石雕上的花紋:“這是牡丹紋,洛陽的城,不能沒有牡丹。”
黃巢站在城頭,看著下方忙碌的人群,洛陽的城墻在晨光里泛著青灰色,像條蘇醒的巨龍,他突然對身邊的老書生說:“等天下安定了,就把這里的宮殿改成學堂,讓百姓的孩子都能讀書。”
老書生眼睛一亮,深深作揖:“將軍若能如此,便是千秋功業?!?/p>
黃巢笑了,笑聲里帶著風沙的粗糙:“我不懂什么功業,只知道百姓盼的,不過是安穩日子。”
城樓下傳來一陣喧嘩,原來是那個貪墨的洛陽令被百姓認了出來,眾人圍上去唾罵,石塊和爛菜葉雨點般落在他身上,他蜷縮在地上,曾經的威風蕩然無存。
“讓他先受著。”黃巢對親兵說,“百姓心里的火氣,總得有個地方泄。”
前太守的女兒帶著人在洛陽的藥鋪里搜尋藥材,藥柜上的抽屜大多被砸壞,標簽散落一地,她撿起一張“當歸”的標簽,突然想起父親生前常說,亂世里最缺的,就是“當歸”——該回家的人,總得有個家可回。
她在藥鋪后院發現了一個地窖,推開木門時,一股濃郁的藥香撲面而來,地窖里整齊地碼著藥箱,上面貼著年份,最里面的一箱標著“三十年野山參”,箱子上落著厚厚的灰塵,卻沒有被翻動的痕跡。
“看來這藥鋪老板是個好人?!彼龑ι磉叺氖勘f,“記著,等戰后把藥鋪還給他,再賠償損失?!?/p>
織錦匠的兒子在洛陽的集市上看到一個賣絲線的小攤,攤主是個瞎眼的老婆婆,正用手摸著絲線的粗細,他走過去買了兩束青色的線,老婆婆摸索著找錢給他,手指粗糙卻溫暖。
“后生,”老婆婆遞過錢,“你買這青色線,是要織洛水吧?”
他愣了一下,隨即點頭,老婆婆笑了:“我年輕時,見多了織洛水紋樣的姑娘,那水紋織得好的,能讓人看出波峰浪谷呢?!?/p>
他握著那兩束線,突然想織一幅《洛陽城防圖》,把城墻、街巷、河流都織進去,等天下太平了,讓后人知道這里曾有過怎樣的戰斗。
老書生在洛陽的碑林里找到了一塊唐代的《石臺孝經》碑,碑身被炮火炸出了裂紋,卻依然矗立,他讓人找來木板,小心翼翼地將裂縫糊上,又在周圍搭起簡易的棚子遮擋風雨。
“這碑不能倒?!彼麑兔Φ氖勘f,“字里的道理,比城墻還結實?!?/p>
士兵們似懂非懂,卻認真地釘著木板,錘子敲打釘子的聲音,在寂靜的碑林里格外清晰,像在為古老的文字釘上護身符。
商隊頭領在洛陽的碼頭指揮著船只卸貨,從鄭州運來的糧草正源源不斷地靠岸,搬運工們喊著號子,將麻袋扛上碼頭,腳邊的洛水泛著微波,映著天上的流云,像匹巨大的綢緞。
一個老船工拉著他說:“將軍,這洛水通著黃河,順流而下能到開封,逆流而上能到長安,要是能把河道疏通了,買賣就能做起來了。”
商隊頭領眼睛一亮,立刻讓人找來洛陽的河道圖,在油燈下研究起來,圖上的河道標記已經模糊,他用手指沿著洛水的走向劃著,指尖的老繭蹭過紙面,留下淡淡的痕跡。
黃巢在洛陽的校場上檢閱士兵,新加入的百姓正在學習列隊,動作笨拙卻認真,有個十幾歲的少年拿著木棍當長槍,刺出的動作歪歪扭扭,卻引得周圍的人一陣哄笑。
“別笑?!秉S巢喊道,“我們都是這么過來的,誰生下來就會打仗?”
他走過去,拿起一根長槍,親自教少年刺殺的動作,槍尖在陽光下劃出凌厲的弧線,少年學得專注,額頭上的汗水滴在地上,瞬間被曬干。
“等你學會了,”黃巢拍著他的肩膀,“就不是為了殺人,是為了護著身后的人?!?/p>
少年用力點頭,握著木棍的手更緊了,指節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