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用游標卡尺測量了一遍,報出了數據。然后把工件放到測量機上,啟動自動測量程序。
探頭緩緩移動,輕輕接觸工件表面,顯示屏上的數字不斷跳動,最后穩定下來。
"您看,兩種方法的測量結果有明顯差異,"趙田指著數據說道,"我們的設備能發現傳統方法發現不了的微小誤差。"
專家們圍在顯示屏前,仔細觀察著數據變化。
"確實很精確,"陳總工贊嘆道,"這個精度對精密制造很有價值。"
"能測量復雜形狀的工件嗎?"李教授問道。
"可以,"鄭昊點頭,"我們演示一個復雜一點的。"
李建設拿出一個加工好的齒輪,形狀很復雜,有很多曲面和孔洞。
"這種工件用傳統方法很難測準,"李建設說道,"特別是那些內部的尺寸。"
設備重新啟動,探頭靈活地在齒輪表面移動,測量各個部位的尺寸。整個過程像是在做精密的手術,每一個動作都很準確。
"太神奇了!"王廳長驚嘆道,"就像機器長了眼睛一樣。"
演示結束后,專家們開始詳細詢問技術細節。他們的問題很專業,很刁鉆,有些問題確實很難回答。
"設備的重復性如何?"陳總工問道,"多次測量同一個工件,結果一致嗎?"
這是個關鍵問題。趙田連續測量了同一個工件五次,結果基本一致,證明了設備的穩定性。
"溫度變化對精度有影響嗎?"李教授問道。
"有一定影響,但我們采取了保溫措施,"周煜回答道,指著設備周圍的帆布圍擋,"這樣能保持溫度穩定。"
"電氣系統的抗干擾能力怎么樣?"另一位專家問道。
這個問題有些尖銳。周煜詳細介紹了他們采取的屏蔽措施和濾波電路,證明系統具有良好的抗干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