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說,我們的想法可行?"劉明華的高興已經溢于言表。
"可行是可行,就是要投入一些錢。"老王頭說,"買雞苗、建雞舍、買飼料,怎么也得幾十塊錢。"
幾十塊錢對普通村民,甚至大隊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但對現在的鄭昊來說不算什么,翻譯工作的收入足夠支撐這些投資。
"那就這么定了。"鄭昊做出決定,"咱們搞個小規模的養雞場。"
"多少只合適?"劉明華問。
"先養20只試試。"老王頭說。
鄭昊聽了直搖頭:"20只太少了,養雞有個規模效應,最少得50只。"
"50只?"老王頭算了算,"那投資得不少。"
"投資大,收益也大。"鄭昊說,"這50只是第一批,肯定會越來越多。"
"那雞舍建在哪里?"
"就建在大棚旁邊,方便管理。"劉明華建議道,"而且距離近,運輸廢料也方便。"
幾個人在大棚周圍轉了一圈,選定了一塊向陽的空地。這里離大棚不遠,又不會影響大棚的采光。
"就這里了。"鄭昊指著空地說,"等我讓我爹跟大隊里商量下。"
"建多大面積的?"劉明華問到。
"王叔,50只雞需要多大地方?"
老王頭用腳步丈量了一下:"長10米,寬5米就夠了。不用太高,2米就行。"
"材料用什么?"
"土坯墻,草頂就行。"老王頭說,"主要是要結實,防雨防風。"
鄭昊在心里盤算著成本。土坯墻不需要磚頭,草頂也便宜,主要是人工,雞雖然由他購買,但所有權還是歸集體所有,所以還是讓大隊書記安排人員搭建吧。
"雞苗哪里買?"鄭昊發問。
"縣城有孵化場,品種好,成活率高。"老王頭說。
"行,最后把手頭上的事忙完,我去趟縣城。"鄭昊計劃翻譯完這本書后去趟市里,回縣城的時候買雞苗。
老王頭走后,鄭昊和劉明華繼續討論養雞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