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要求設計一套測量方案,對一個復雜零件的各項尺寸進行檢測,并計算測量不確定度。
鄭昊看到這道題,心中暗笑。
測量不確定度的概念,在1970年還沒有完全普及。大部分人只知道測量誤差,對不確定度的理解還很模糊。
但他不同。
前世的經驗告訴他,現代精密測量技術的核心就是不確定度評定。
他詳細地寫出了測量方案:
"采用三坐標測量機進行檢測"
寫到這里,鄭昊停了下來。
三坐標測量機在1970年還沒有普及,如果寫出來可能會被認為是胡編亂造。
他改了個說法:
"采用精密測長機配合標準量塊進行檢測,測量環境溫度控制在20±2c,濕度控制在45-65。每個尺寸測量三次,取平均值作為測量結果。"
然后詳細計算了各種誤差源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第四部分是質量控制。
這部分考查的是對產品質量管理體系的理解。
題目要求設計一套質量控制流程,確保批量生產的零件質量穩定。
鄭昊想了想,決定引入一些前世學到的先進理念。
"建立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實施預防為主的質量方針。設置進料檢驗、過程檢驗、成品檢驗三個控制點。采用統計過程控制方法,對關鍵工序進行實時監控。"
他詳細描述了統計過程控制的原理和應用方法,包括控制圖的繪制和分析。
這些內容在1970年的中國,絕對是超前的質量管理理念。
兩個半小時后,鄭昊完成了全部答題。
他環顧四周,發現大部分人還在埋頭苦寫。
陳志遠雖然答得比較快,但從他皺眉的表情可以看出,有些題目也讓他頗費腦筋。
馬建軍更是滿頭大汗,顯然在和理論知識做斗爭。
"還有半小時!"監考官提醒道。
鄭昊仔細檢查了一遍自己的答案,確認沒有問題后,靠在椅背上閉目養神。
這個動作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
"那個四級技工已經做完了?"
"不會是不會做,隨便寫的吧?"
"或者直接放棄了?"
竊竊私語聲傳入鄭昊的耳中,但他毫不在意。